来源:海峡人才报

林廷料(右一)到贫困户家做帮扶脱贫工作
林廷料作为宁德市委组织部第五批驻村书记,于2017年12月,被派往百苋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经历了从机关干部到村里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化,也开启了一段艰辛而精彩的脱贫攻坚之旅。
百苋村位于宁德市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从县城驱车需颠簸30公里山路才能到达,与海的距离甚远,让人难以将它与地处沿海、鱼米富庶的霞浦联系在一起。这个总人口195户(767人)的小山村,分布着3个自然村,常住人口仅200余人,村民以茶叶、茭白等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2017年全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9户35人,被列为宁德市扶贫开发重点村。
作为驻村书记,林廷料深知一纸任命不仅意味着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理想,更寄托着全村人脱贫攻坚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林廷料来到稻田、茶园,踩着泥土、杂草,谋划着这场脱贫攻坚战。
“志智双扶”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则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百苋村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因地制宜,“志智双扶”必须依靠农民做足农业文章。
为让村民树立扶贫攻坚的信心,林廷料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次研究,决定从“短平快”的农业项目入手,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为村里的农业种植会诊把脉,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温湿度科学引进紫薯、优质水稻、海参果等新品种种植,积极开展林下经济“种加养”项目,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村里针对贫困户提供种子、种植技术等扶持政策,让贫困户大胆干、放心干。
丰收季来临,如何让累累硕果变成踏踏实实的收入?“农产品种植引进来,农产品销售走出去”的清晰思路早在引进种植时就已形成。一时间霞浦县幼儿园、福州客商等纷纷上门,村民们新发展的50亩“鸭稻共养”无公害水稻和几百只土鸭,被订购一空,真正打通了“农产品进城”的致富路。
2018年村民实现经济收入大增长,村人均年收入14280元,贫困户实现了全部脱贫,“志智双扶”显成效。
打造“百苋”品牌,创造宜居环境
百苋村四面环山,交通相对闭塞,基础文化建设落后。林廷料到任后,深入田间地头听心声,提出要重视百苋村文化建设,打造“百苋”品牌,让村民生活在宜居的优美环境中。
经过多方筹措建设资金,2018年,主村300多米长栈道、亭阁、休闲公园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陆续竣工,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升。
百年红豆杉、金丝楠木和枫树,被称为“百苋三宝”。林廷料据此组织建设“红豆杉文体活动公园”,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这乡村游。
此外,林廷料还重视乡土文明与文化卫生事业。他在村委楼制作党建工作宣传栏和传统文化宣传墙,宣传中央政策,传递中央精神,让老百姓看得明明白白,学得踏踏实实。村里的图书室,收藏了1000多册农业书籍,方便村民学习农业知识和查阅资料。村里还修建了卫生所和村口候车亭,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
为更好推动品牌建设,宣传百苋。林廷料积极联系外部资源,与返乡创业青年一道,联合上海“壹雄文创促进研究中心”,以村里的故事为题材,拍摄电影《笕爱·十月》。
近两年来,林廷料向各级部门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河道改造、村容村貌和传统文化建设。今日的百苋村,如出水芙蓉,让人们格外喜欢。
长远谋划,巩固发展
俗话说得好: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林廷料心里清楚自己任职村第一支部书记就3年时间,怎样让村里经济不止步是重难点。
他一边与村两委同心协力攻坚脱贫致富,一边又谋划着村里的长远发展,让百笕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跨步向前。如今,百苋村的投资项目遍地开花:2017年,村里利用村委楼顶平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年收入3万余元;2018年,投资水门乡“雾里青”茶厂,年终可分红6000元;投资参与霞浦县核电职工公寓项目的建设,年收入超6万元;筹措资金购置县城商铺,年收益2万余元;投资乡里的竹子加工厂……一项项长远打算,村民们算在心里,喜在心上,有了这些硬收入,村里经济发展后劲更足了。
扶贫攻坚路上,林廷料心中时刻装着百姓,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2019年3月,林廷料荣获宁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嘉奖。(通讯员 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