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雕细琢,全凭手头功夫。在机械制造业中,钳工是确保品质的关键一环。在高精度的要求下,他们用指尖感受零件咬合,把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
在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工三重),也有一位这样的能工巧匠,他就是总装分厂推土机装配班班长黄世煌。从19岁入行开始,凭借坚持与努力,黄世煌先后荣获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优秀选手奖”、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牌工匠”。
刻苦勤奋练技能
黄世煌是泉州惠安人,父亲早年间作为援建工人在铸铁厂担任造型工,受父亲影响,从小他就对机械兴趣浓厚。
“小时候就爱动手组装小东西,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我才在这个岗位上干了20年。”黄世煌说。
初中毕业的他,因为喜欢机械,报考了福建省机电技校钳工班,三年的专业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校期间他参加全省钳工技能竞赛荣获第一名,还没毕业多家公司就向他伸出“橄榄枝”。
最终他选择留在三明,进入厦工三重成了一名钳工。在当时,设备都没有液压装置,每道工序都要依靠人工完成,钳工是名副其实的重体力职业。面对繁忙的生产、巨型的零件,黄世煌沉在车间,仔细看用心学,师傅做一遍他学一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为了更快提高自己的技能,每天回到家他都会翻阅白天记录的操作流程、难点,总结一天的维修经历。他还自费购买专业书籍和工具,抽空就独自练习。不到半年,他就掌握了公司100多种产品的装配技术,成了公司青年工人中的佼佼者。
善于思考解难题
钳工工作,是个体力活,更是个精细活。倒角、划线、挫配,每道工序皆是学问。
2007年,公司新产品推土机刚刚投产,黄世煌被公司安排带领班组负责装配中央传动和变速箱两个部件。这两个部件有一对伞齿轮,它的间隙和位置调整要靠移动变速箱的位置来实现,造成每次调整都要将变速箱从机架上拆下,调整一台机器需要花费半天时间,耗时费力不说,还容易造成设备损坏。
通过几天的装配,黄世煌从十几台机器的调整数据中发现,每次调整范围都有一个交叉点,通过进一步比对分析,他找出了交叉数值。在后期的装配中,大家只要先将伞齿轮调整到该数值内再进行安装,半小时就能安装完成,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与精度。
“装配机械是基本功,能解决故障才是好钳工。”这是上班第一天,师傅对他提的要求,也是他一直践行的标准。
2010年,公司一台出口马来西亚的翻抛机出现故障。由于远在海外,公司设计部门无法掌握机器的实际状况,大家在厂区围着同款机器毫无头绪。偶然经过的黄世煌看到这一幕,好奇地上前询问,了解了故障问题后,依据经验他判断是制动系统故障。他建议当地用户检查电磁阀后,果然发现内部线路损坏,问题很快解决,他的专业得到客户的肯定。
立足岗位勇创新
一份工作,机械性重复20年,也许是枯燥的,然而黄世煌用自己的方式,在枯燥中寻找乐趣。压路机、推土机、翻抛机……每经手一个新机械,他都觉得是一种挑战,乐在其中。
在公司新产品平地机刚推出的时候,黄世煌和工友们要将直径200多毫米的轴承装进机器,由于轴承太大,只能用铜棒敲打,不仅辛苦,还经常敲坏,一个轴承就价值2000多元。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黄世煌依靠经验琢磨出了一套液压工装,使用后仅靠手,就能将轴承压进机器,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工作多年,黄世煌立足岗位先后自主设计了排气工装、压轴套工装、压齿轮毂轴承工装等各类辅助工具,解决了生产中的诸多难题。
钳工是个技术工种,水平高低全靠经验积累。作为班长的他,在提高自身业务的同时,也不忘给年轻工友传授经验。他经常通过技能培训、手法训练等多种形式针对性地开展钳工技术培训,如今,他所带领的钳工班5名钳工都取得了高级工证,现在班组每年都能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均被公司采纳。(通讯员 许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