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郭国聪:科研创新,化学领域放异彩

    2018-11-14




        郭国聪: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爱拼会赢,脱颖而出


        20世纪60年代,郭国聪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也许是骨子里流淌着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那股子拼劲,出生于农村的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于是他倍加努力,在高考录取率仅有17%的1982年,郭国聪考上了厦门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的郭国聪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业上,因为学习出色,毕业之后被推荐到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工作。


        1996年,郭国聪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跟随后来成为院士的麦松威教授做起了研究。他在不到3年半的时间里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工作。


        很快,郭国聪就挑起了大梁,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作为课题组组长,郭国聪为了争取科研经费,课题组挑战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项目。从承担几万元的项目,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项目,郭国聪和他的团队渐渐脱颖而出。期间,郭国聪还协助组织了上亿元经费的项目。


        同时,郭国聪也不断在高影响力的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申请到了多项专利。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国聪的综合科研能力得到了肯定,2004年,郭国聪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9年,郭国聪接任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特长,设计出针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在当时全国二十几个化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属首创。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论文、专利、专著、专章、项目等,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数据信息。郭国聪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使数据的准确率大大提高,避免了以前重复、漏报的现象。


        科研创新,缔造硕果累累


        在科研的道路上,郭国聪一直注重科研创新,解决一系列科研难题。


        “在中远红外波段,目前商用的晶体材料存在激光损伤阈值低的缺点,因而不能满足大功率激光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郭国聪带领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获得一个国内的发明专利和两个美国发明专利的授权。


        郭国聪课题组也一直关注着精细化工领域的研究。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对于精细化工越来越重视,一直在促进国家精细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们国家目前对甲酸甲酯的需求量是130万吨,但我国的生产能力在30万吨左右。目前甲酸甲酯的生产技术主要是采用德国在1982年发明的催化剂技术,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就是这种催化剂是甲醇纳,对水非常敏感,所以原料甲醇中的水要除得很干净,这样在生产过程当中成本就会比较大。”郭国聪告诉记者。


        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郭国聪课题组发现,采用纳米催化剂技术,就很有可能解决德国催化剂带来的弊端。最终,他们研究出了性能很好的纳米催化剂。


        取得科研新突破


        15年前,郭国聪带领团队开始了对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系统研究。


        光致变色技术是现代化学工业中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它最早起源于军事隐蔽伪装材料的需要,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油墨、化妆品、眼镜、汽车等行业,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郭国聪告诉记者:“在光致变色材料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缺少具有室温光磁效应的光致变色多氰基配位化合物。”经过不懈的努力,郭国聪的团队首次发现了多氰基配位化合物的光致变色现象和室温光磁效应,取得了光致变色材料的电学应用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郭国聪一直在积极推动课题组科研成果产业化。在郭国聪的推动下,2016年,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与连江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大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的力度,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有效支撑。


        从事科研以来,郭国聪在国际高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了380多篇SCI论文、申请专利92件,其中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6件、授权美国发明专利4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面上项目等研究课题60多项。


        默默耕耘30余载,呕心沥血结硕果。郭国聪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等多项荣誉,在化学世界里绽放出朵朵异彩。(摘编自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先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