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孙世刚:用化学知识为世界创造美好

    2018-10-24




        他是一位师者,31年来始终坚守讲台;他是一位传递科学知识的长者,引进、培养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他还是一位公益的科普宣传者,将对化学领域的好奇之心传递给孩子们。他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我国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孙世刚: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4年7月生于重庆市万州区,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 


        他长期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提出电催化活性位的结构模型,揭示了表面原子排列结构与电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发展了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系统研究电催化过程,阐明了多种有机小分子与铂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制;创建了电化学结构控制合成方法,成功破解高表面能纳米晶制备的难题,首次制备出由高指数晶面围成的高表面能铂二十四面体纳米晶,显著提高了铂催化剂的活性;曾获国际电化学会Brian Conway奖章、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深耕电化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2018年1月底,“界面电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年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是这一群体的学术带头人。他带领的这个创新研究团队,今年是第二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并已连续九年获得开展“界面电化学”前沿科学研究的基金支持。


        多年来,孙世刚一直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学风正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他完成和主持“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度)、“十五”“973”计划子项目和“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计划的重点课题等重要科学研究项目,是国家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SCI收录130篇,EI收录 85篇,CSCD收录95篇,据不完全统计被引用1500余次),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授权)。


        孙世刚一直致力于电化学电催化、表面电化学,谱学电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电有机合成和电化学能源, 侧重固/液界面环境中原子分辨上的表面结构与性能和分子水平上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研究工作。电化学作为化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形成的带电界面以及界面之间电子转移的科学,其特点是可以通过电极电位显著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进行方向。电化学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与存储、物质合成、金属防腐和水处理等领域。电化学一个代表性应用就是电池,它驱动了各种移动电子设备(如手机)和电动汽车等。


        厦门钨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魏国祯说:“这几年,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速度真的是爆发性增长。孙(世刚)老师对电化学的基础理论、电化学谱学方法,尤其是红外光谱的认识和研究都是比较深入的,运用这些谱学方法,有助于我们发现材料一些界面的反应并进行调控,从而提升材料循环性能和功率性能来达到提升能源材料综合性能的目的。”


        学成,就是为了回国做事


        1954年生于重庆万州的孙世刚,1976年恢复高考后,作为第一届考生,他考取了厦门大学。从刚入学时对化学一无所知到毕业时成为化学系的优秀毕业生,孙世刚于1982年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孙世刚说:“那个时候真是一腔热血,希望学到(更多)本领,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到后来成为第一批公派到法国去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到了法国我觉得跟我想的反差非常大,一到法国,就意识到我们国家确实落后了很多年。我希望学好以后为国家做点事情,科学文化能够推动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推动整个国家改变。”


        1986年9月,孙世刚获得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并留在法国科研中心界面电化学研究所继续博士后研究。在这人生选择的关口,面对当时祖国对高端科技人才的极度需求,孙世刚决定放弃法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报酬待遇,1987年他回到厦门大学。


        孙世刚说:“我当时做了一年博士后,做欧盟的研究项目,心里有些觉得跟博士研究不一样,做博士学位的时候我是在求学,我是要学本领,要拿到法国的学位,但做博士后的时候,我是在为他们做事,我觉得应该回国做事。回国以后觉得,教教中国学生就不一样。”


        为祖国搞科研,再苦再累也值得


        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与国外相比落差很大,为了能建设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研究实验,他迎难而上;设备陈旧落后,他就想办法改善和克服;科研经费欠缺,他就能省则省。


        至今,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外派的留学生中,依然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为自己的祖国搞科研,再苦再累也值得。


        1993年,孙世刚和他的团队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10月,孙世刚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7年,孙世刚和他的团队在纳米催化剂合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制备出高活性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催化剂,为能源、催化、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2013年,孙世刚所带领的催化剂项目课题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年,孙世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2012年,孙世刚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一职,主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此时,他依然热衷于给本科生上课,与研究生一起做科研。


        孙世刚说:“我们国家科普其实很重要,我们希望让我们的全民,特别是从我们的学生,小学生,中学生,能够对科学有一个认识。因为现在比如说,大家对化学都有点妖魔化的概念。化学就有毒呀,怎么样危险,所以现在很多小孩如果他不了解,他不会选择学化学,怎么去利用反应的根本东西,来做为人类创造美好的东西。”


        为此,除了科研,孙世刚一直在教学和科普领域,孜孜不倦地做出奉献,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和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国家级教学名师。(摘编自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先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