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谢华安:数十载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8-9-19




        40多年来,谢华安像候鸟一样在福建的山山水水、祖国的天涯海角,在实验室里,在一片片稻田中日夜奔波,收获一个又一个金色季节,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谢华安,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水稻遗传育种专家。


        40多年来,谢华安从事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创新“抗稻瘟病育种程序”等四项关键技术,育成我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主持育成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及系列杂交水稻新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14多亿亩,其中“汕优63”累计推广近10亿亩,增产近700亿千克粮食,有6个杂交水稻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多个品种亩产超1000千克,其中“Ⅱ优航1号”创造百亩再生稻单产世界纪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二等奖(排名第一)、福建省科技突出贡献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中华农业科教奖、王丹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农业部农业英才奖等奖项,荣获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全国劳模、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

        始终坚守在农业科研前沿


        每年12月到第二年5月,谢华安都会带领他的育种团队像候鸟一样,从福建飞到海南省三亚市海棠镇的福建南繁育种基地。这一飞就是46年。


        “40多年了,每年他都要来南繁育种基地进行育种,我们团队育成了一大批的杂交稻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汕优63’和‘明恢63’这个恢复系的利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郑家团说。


        从最初的“为了百姓吃得饱”,到如今的“为了百姓吃得好”,年过古稀却依然挺拔矫健的谢华安,始终坚守在农业科研与实践的前沿,至今仍带领着福建省水稻育种科研团队,行走在祖国大江南北广阔的田间地头。


        谢华安说:“我很愿意做一个农业科技人员,为什么?因为我出生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大家为了有一碗饭吃,战天斗地。我从小因为饿过,懂得饿的滋味,所以我的志向就是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不要饿肚子,直到今天我认为这还是最重要的。我想跟我的同事,大家一起努力,不断地有新的品种、更好的品种培育出来,供生产应用。”


        饥饿记忆促他走上农研路


        童年的记忆仿佛总是围绕一顿饱饭展开,一向疼爱他的外婆,当年因为饥饿而离开人世。中学毕业后,谢华安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跟吃饭关系最直接的龙岩农业学校。毕业后,他到永安县农业中学和永安农业职业学校任教,一直致力于水稻生产研究。


        1972年,他调到三明市农科所,开始了专业培育水稻良种的职业生涯。当时,国家科委组织全国性的杂交水稻育种协作攻关,31岁的谢华安带队奔赴海南。从此,谢华安每年都要在海南三亚呆上半年,“天涯海角”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谢华安认为,不能把种子的问题留给农药专家,更不能把有问题的种子推向生产一线,让农民来承担巨大的风险。育种不仅要高产、优质,还要能抗病和具有广适应性,不抗病的杂交水稻在生产上是绝对没有前途的。


        育成“东方神稻”奠定巅峰地位


        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


        1980年,中国杂交水稻正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因为不抗稻瘟病,全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直线下降,四川省许多地方的杂交水稻种子甚至被封存。杂交稻何去何从?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又该怎么办?在这紧要关头,谢华安培育的“明恢63”带来了曙光。


        1981年,谢华安用恢复系公本“明恢63”和江西水稻育种专家颜龙安提供的不育系母本“珍汕97A”,配组选育出丰产、优质、广适应并能够抵抗严重稻瘟病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


        颜龙安介绍:“等了10年的时间,育出一个恢复系,后来就把‘珍汕97A’和‘明恢63’杂交,杂交成功了。后来推广速度就加快了,‘汕优63’比我的‘珍汕97A’又要增产20%多。”


        颜龙安的“珍汕97A”是1971年育成的,谢华安的“明恢63”是1981年育成的,“女方”苦等“男方”10年,终于组合出最优质的“孩子”——“汕优63”。这一成果可谓是力挽狂澜,让几乎陷入绝境的中国杂交稻柳暗花明。


        自1986年起,“汕优63”连续16年位居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 首位,累计推广近10亿亩,增产粮食700亿千克,被誉为“东方神稻”。


        这一成就奠定了谢华安在水稻育种乃至农业科技界的巅峰地位。


        以赤子之心书写科技报国路


        谢华安常说,父辈给他起名“华安”,就是希望中华民族长治久安。


        “粮食安则中华安”,大爱的胸襟、无私的境界,数十载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以一颗赤子之心,书写出精彩的科技报国人生路。


        谢华安说:“人的第一个基本素质应该是勤奋,第二个素质应该是多一些公心、少一些私心,这样的人是很有前途的。我们要培养领军人才,一个领军人才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仅仅凭他丰富的知识,成不了领军人才。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知识这个层面,还要有比较扎实的实践基础,这样他才会有灵感,在实践中出灵感,在实践中来提高科技水平。我们现在的工作主要是要培养领军人才,领军人才培养得好,整个团队都会带起来。”(摘编自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先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