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受审称“2000万贿款当奖励”太荒诞

    2016-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郑端端 近日,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东莞市道滘镇委原书记杨礼权涉嫌受贿一案,杨礼权被指控在黄江镇做镇委书记期间,收受贿赂超2000万元。杨礼权当庭认罪,但又一度辩称自己从未动用职权为他人谋取过利益,在他看来,他收的钱要么属于“商业投资”,要么是“他人给我设置的奖励”。 据悉,作为东莞政界“老面孔”的杨礼权曾在道滘、黄江、东坑等地出任一把手,“给的钱主要是给我一个压力,也算是一个奖励”“设置奖励是希望我有积极性尽快去解决问题。”可见,在杨礼权的眼里,送钱的人是有求于你,心存感激,收钱的人觉得理所当然,当之无愧,不收白不收。殊不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会掉馅饼。显然,杨礼权所谓的“奖励”只不过受贿借口,没了“公权力”,谁还会为你“投资”?美其名曰“奖励”,实乃大言不惭,可笑至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杨礼权一边收取“好处分”,一边害怕法律追究承担责任,假借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幌子,以“党委会”名义,把个人意志、决断强加于“集体研究”上,给行贿人徐某一路开“绿灯”,戴上“众人决议”的虚假面具。可见,当庭的“狡辩”,装出一副很“无辜”的模样,折射出成为“阶下囚”的杨礼权心怀侥幸,以此博得检察官、法官的同情,逃避或减轻法律制裁的险恶企图。 “拿钱好办事,没钱等着办”,杨礼权完全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抛于脑后,疯狂受贿的背后是“权力市场化”思维,杨礼权用公权力和自己身份来“协调”审批土地、办证等事项,完全把权力异化为私人权杖,胡作非为,大搞权钱交易和权力寻租,到头来,不仅身败名裂,“竹篮打水一场空”,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更让公权力蒙羞,还给家人带去无可弥补的创伤。 甘蔗哪有两头甜的,得了便宜还想用奇葩借口来遮盖自己的罪行,逃避或者减轻处罚,简直是痴人说梦。事实上,贪官们在东窗事发后,总会为自己的腐败行为进行辩解,以博得世人的同情。有的埋怨领导,自己是“被迫收钱”;有的受贿“怪组织不提醒”;有的说“自己是法盲”;有的埋怨家人亲属“贪得无厌”,把自己“拉下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有的怨情人“攻守同盟失守”。细究贪官奇葩的“借口”可谓是大开眼界,让人惊愕。因此,必须识破这样的险恶“嘴脸”。 公权为公、为民办事,天经地义、无可辩驳。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宗旨和立身之本、分内之事。辛辛苦苦干事,乃至付出很大的心血和精力,那是职责所系、使命所系,不能讲条件,求回报,更不能以此来“邀功请赏”。如果一味像杨礼权那样拿“奖励”当做交换,那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那一套,绝不能出现在政治生活中。因此,党员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拧紧总开关,自觉遵规守纪,严守“红线”,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面对诱惑,学会拒绝,绷紧廉政这根弦,筑牢自律防线,防止坠入“人情”腐败的陷阱。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党纪和国法面前,任何借口都显得苍白无力、牵强可笑。要坚决遏制“奖励费”的存在,还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厘清权力边界,压缩寻租空间,明晰官员与商人交往的界线,对于发现跨越“红线”,践踏底线,用“人情往来”变相贿赂腐败的,行贿者与受贿者都不能放过,要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姑息,大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积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