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食色变”时代如何守护“舌尖安全”?

    2015-1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黄诘云 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培根、火腿、香肠等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因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可导致肠癌。此外,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也有致癌可能。(新华网 2015年10月29日) 加工肉制品致癌的消息一出,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伟立即站出来为加工肉制品“撑腰”,他表示“这个报告是不慎重、不客观、不科学的”。加工肉制品被列为第一致癌物实在有点冤。 揆之于现实,牛奶致癌好不容易被洗白,加工肉制品致癌又被搬上台面大肆渲染。接二连三的致癌食物被曝光,让民众不禁“谈食色变”。连微信、微博等也“跟风”流传“强致癌食品的8大黑名单”、“10种致癌食物犹如砒霜”等信息。“宁可少吃一百,不能错吃一个”的呼声越来越大。餐桌上的“举筷难下”、超市里的“踌躇不前”,让我们对“舌尖安全”提出了质疑。 肉类对人体健康的好处毋庸多说,它不仅能平衡健康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还能保持人体所需能量。可“致癌标签”一贴,瞬间让加工肉制品成为了“过街老鼠”,使人闻风丧胆。部分民众甚至把“致癌罪”怪在肉类加工厂身上,确实有点“无理取闹”。 世界癌症基金会证明,每周摄入不超过500克的红肉并不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防止致癌食物对人体造成伤害,说到底,还需合理膳食,把食物的摄入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尽量避开油炸、烟熏、碳烤等烹饪方式,多食用草莓、胡萝卜、西红柿等抗癌食物,“防癌战争”就走出了胜利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要打消“吃货”的顾虑,还需生产商家、新闻媒体、监管部门这“三大能量”为“防癌战争”把好关,还加工肉制品致癌一个“说法”。 生产商家把好关,“尽职尽责”地守护食物品质是关键。生产者必须抛开错误的利益观,谨记不良商家的惨痛代价,亡羊补牢、“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着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严守食品安全生产底线,才能换来了商家长久的信誉与民众的心安。同时,商家可以借助食品包装上的食用说明书,向消费者讲解合理饮食的方式,倡导人们科学用餐,把无心“致癌”变有心“防癌”。 新闻媒体把好关,“广而告之”地科学引导群众是保障。如果说食物致癌,那烟草、酒精等的致癌风险岂不更高,可为何人们对如此“高风险”有意不管,“低风险”却故意避之?说到底,还是媒体的正面引导不够。部分媒体在报道致癌食物的时候,避重就轻,把“致癌效果”说得过于“胆战心惊”,而忽略了告知民众致癌食物的合理用量及烹饪方式。如果媒体在陈述食物致癌的同时,能做好合理膳食的科学引导,那错误的“谈食色变”也能变为谨慎的“正当防卫”了。 监督部门把好关,“洞察秋毫”地做好风险管控是根本。监管部门要充当好民众餐桌上的“保护神”。一方面,严格生产标准,严查生产环节,从第一源头加强监管,加大对食品加工厂的检验,别让致癌成为问题食品的挡箭牌,使得可安全食用的食品无辜“躺枪”。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注重食用“阈值”,合理管控,把致癌食物的摄入量控制在无害范围内。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这个“谈食色变”时代,要想守护好“舌尖安全”,除了合理膳食之外,确实还需“三大能量”出点力,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致癌食物,以良好的饮食习惯换一个“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