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门槛科学设置,才能“网尽英才”

    2015-10-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欢 据媒体报道,为期10天的2016年度国考报名如今已过半程,截至19日17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已有超过32万人报名本次国考,最热岗位竞争比达1430:1,不过,仍有1300余岗位至今仍无人报考。而冷门的岗位,一部分是因为岗位本身吸引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门槛太高。(10月21日 北京青年报) “公务员热”在降温,国考的报名人数也逐年降低,说明人们的择业观在不断的修正,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是个好兆头。如果人人都往公务员的队伍里挤,其他行业无人问津、或者是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那么就算有高效的管理层也于事无补。但是对于国考部分岗位的“零报考”,我们也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找到症结所在,避免“招不到人”的情形出现。 国考的岗位是应现实所需而定,那么招考条件也要结合岗位情况科学设定。一些专业性岗位要求所学专业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要求过于精细,就难免“量身打造”之嫌。 比如报道中提到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中心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要求考生为研究生学历,具有三年基层工作经历,文件检验、刑事技术文检方向专业,职位向考生抛出的优先条件——“有重大疑难案件检验鉴定经历和立功受奖者优先”。首先这一职位的专业要求虽然冷门,但毕竟有。优先条件就让人费解了,“有重大疑难案件检验鉴定经历和立功受奖者”,试问如果不公、检、法系统内的怎么能有这种工作经验、又如何获得相关荣誉? 这显然是为现有体制内的基层工作人员量身打造的条件。一旦量身打造,就有“萝卜招聘”的嫌疑。就此我们呼吁,国考的门槛也要限高。 国考门槛限高,可以让更多的人才参与竞争,利于优中选优。如果仅用所学专业就将考生拦在门外,那些学习能力强、执行力高的好选手就没有了机会。基层招不到合适的工作人选,就难免出现“人手少、工作质量低”的现象,也难免产生协岗人员,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优化建设。 所以说,国考的门槛要科学设置。“太低”会导致报考人员激增,人员素质与岗位需要不符。“太高”又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要解决门槛高低差距太大的问题,不如采取建立人才库的方式,由各相关部委划定招考的统一门槛,一类岗位设置同一条件,尽量减少个性化条件的出现。按招考人员总数确定笔试、面试人数,符合条件的进入系统人才库,再结合个人报考情况进行双选、允许调剂。这样既能避免人才浪费,也极大的保证了考试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