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

    2015-10-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3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区、深水区,中央已经拿出了改革的坚定决心,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以取得更大成果,还要亟待基层地方政府官员拿出更大的主动性和作为力,打通落实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争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 树立坚定正确的改革导向。一是坚持民生导向,让人民群众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要紧紧抓住影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来谋划改革、深化改革,以老百姓对改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评价我们改革成效的标准。二是坚持目标导向,改革要在正确轨道内推进。绝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解决根本问题、谋求更大的发展才是目的。瞄准这一靶心,改革才会取得成果,人民才会得到实惠。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改革不能空对空。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科学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赋予基层自主创新的改革空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发展表明,改革的源头活水来自基层,许多成功的制度创新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只有依靠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允许各地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才能为新一轮改革闯出新路。为基层探索留出足够空间,方能充分激发人们的创造积极性,从而让实践经验升华,为深化改革贡献智慧。 保障人民充分民主的改革参与。当下改革最大的动力在哪里?在广大民众,在他们日益增长的对公民权利、生活尊严的诉求中,对发展自由、社会公平的期盼中,这是推进改革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深厚的根基。今天要充分释放改革的动力,就需要保障民众广泛充分的改革参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正确认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增强每一个公民理解改革、关注改革和投身改革的积极性,提升其视改革为己任、乐于风险共担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 坚持“于法有据”的改革刚性约束。基层改革不能盲目冒进,为了改革深入随意突破法律边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可以说是一剂醒脑药,让大家警醒,不是提倡改革就有了“说辞”,就可以“为所欲为”,若是突破法律进行改革,依然要追究责任。改革创新必须依法进行,才能走正道,让广大群众受益。当然,也不能因为法律滞后坐失良机,一再拖延改革进程。如何避免依法改革成为不改革者的“挡箭牌”?10月13日的深改组会议中特别强调,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蓝图指引方向,实践关乎成败。在基层改革中,我们既要勇于尝试,奋勇作为;也要保持定力,依法依规,使改革始终行走在正道,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