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软钉子”扎痛百姓心

    2015-1-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张冉 过去,我们常说办事最怕的就是碰硬钉子。然而,如今,老百姓最怕的却是遇上“软钉子”。 时下,一些机关干部为官不为,自视“坐衙”特权,便“官气”盛、态度“横”,对上门办事的群众不是摆架子,就是甩脸子,甚至让群众贴“冷屁股”、吃“闭门羹”、跑“冤枉路”,把一堵堵无形“墙”高高筑起来,不仅凉了人心,更远了民心。 毛泽东同志写过一篇文章叫《官僚主义的二十种表现》,给“为官不为”者画了一幅生动的画像:“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难看出,“生冷蛮横”、“推拖不办”似乎已经成为了机关办事通病,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疾。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无外乎两个:一则,客观原因。由于行政审批事项过于繁琐,层层把关审批增加了成本,一些党员干部便以此为借降低工作效率,对群众之事大玩“踢皮球”之术;二则,主观原因。部分党员干部的自身作风出现了问题,心态出现了问题,他们习惯了贪图虚名、不思进取、慵懒懈怠的“自在”,把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当成了“吃拿卡要”的权力,不把人民群众的事当回事,习惯性“打太极”,将简单的事一拖再拖,拖成了一件不好办的“事”。 在笔者看来,要想拔掉这一颗颗服务群众的“软钉子”,一定要从“小”事抓起,从“细”处着手,打出严密的综合拳,让为官不为者不能轻松为官。一方面,建立问责机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畅通“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渠道,倒逼那些“推着干”、“不想干”、“不会干”的干部“退位让贤”,给真正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百姓认可的干部以机会,让职能部门更加公开、透明、高效。另一方面,建立奖惩机制,采取经常性的明察暗访、电视问政、开通投诉举报热线等方式,让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行为及时暴露出来,并受到查处。对于长期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干出一定实绩的干部,该表扬就表扬,该提拔就提拔;对于那些长期作风松散、遇事推诿、见困难就躲的干部,该处罚就要严肃处罚。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员干部只有少些奢靡享乐,多些清正廉洁;少些形象工程,多些民生之举;少些排场官腔,多些务实民调。作风才能好,心态才能正。党员干部也只有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门”才容易进,“脸”才会变的好看,“事”自然也不再是什么难事,拉近与群众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