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与“夺”中的文明碰撞

    2015-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冉鹏 视频中,两名女子因为座位问题发生争执,其中黄衣女子大声说道,“你怎么这么没素质呢?你起来!要不然你就谢谢我!”这位女乘客让座未获感谢又夺回座位。(1月6日 《北京晨报》) 近日,一则关于公交车让座的新闻开始火了起来。和之前相同的,是乘客因为让座而引发争吵。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争执,是因为让座后得不到道谢,进而夺回座位而引发争吵。发生在地铁里的这则让座“风波”,有着美好的开局,但结局因为索取道谢而变得有些让人唏嘘。 从事情的前后来看,主动让座,是一次美德的展现,也是一次个人文明形象的生动展示。在让座中,让正能量在地铁的这节车厢里又一次得到传递;接受别人的让座,也应该给让座者说声感谢的话,这样做是为别人的美德行为点赞点赞,也是一次自身文明的展示,是对文明的褒扬和鼓励;让座与后索取道谢,进而引发争执,并夺回座位,这样的举动,难免让人质疑让座的初衷,很容易在别人眼中,颠覆之前善举的行为。让文明在“让”与“夺”中产生碰撞,让文明行为带上“功利性”色彩,最终偏离美德传递的正确轨道。 固然,黄衣女子的行为,比起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需要座位的人视而不见的行为,她的主动让座无疑要温暖得多。但是,一次索要、一次夺回位置,便让其让座变了味,从美德的主动传递一下变得“张扬”起来,变得“功利味”十足。当然,笔者并不是想在这儿讨伐这位黄衣女子,而是想透过这件事,唤起人们对文明的自觉守望。 黄衣女子在这次让座“风波”中的行为之所以引发网友们的“吐槽”,我们可以看出,文明的传递,公众接受的,是那些对文明的自觉传递的行为,是不需要回报的。对文明的守望,我们不妨多一些不求回报的行为,让美德静静驻在心中,静静流淌在生活中,静静传递在身边,静静地温暖着别人。 当然,黄衣女子夺回座位的行为,也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在让座后,得不到别人的道谢,难免让人失落,让人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进而产生偏离初衷的行为。从这一点出发,黄衣女子的做法,也为那些接受别人善举和美德温暖的人们提了个醒,在接受别人的美德赠予时,别忘了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将理解和尊重表达出来,传递出去。这同样是一次美德的互赞和传递。 无疑,事情的开端,黄衣女子将尊老爱幼的美德进行了一次传递。同样,黄衣女子“夺”回座位虽然值得商榷,但也是一次对冷漠行为的“抗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将传统美德根植于心,外化于行,那么,让座后便不会想到索取“谢谢”,接受座位后也不会忘记说声“谢谢”了。便不会发生让座后夺回座位这样的事情了。 黄衣女子引发的让座“风波”,是一次关于美德传递的碰撞。从这件事的背后,我们看到美德依然在传递,也看到了美德在传递过程中的“瑕疵”。但愿这些“瑕疵”,能够变成人们对文明自觉传递和守望的“镜子”,引发人们去思考,去纠偏,去恰到好处地践行和传递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