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备战“考核”,怎配“文明城市”资格?

    2015-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梅柳 每三年一度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正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这块“金字招牌”,近百个城市全力备考,有的使出各种“奇招”,如武汉动员不少大妈走上街头拉起红线,阻止行人乱闯红灯,网友戏评“武汉有一怪,老太街头把绳拽”。不过也难怪,武汉连续11年与文明城市失之交臂,今年获得评选资格后格外“认真”。(1月4日 新华网) “武汉街头有一怪,老太街头把绳拽”。网友这样的戏语描述的是武汉市民火热备战“全国文明城市”选拔的景象。每三年一度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连续11年与这份被称为“城市最高荣誉”失之交臂的武汉来说,今年获得评选资格后格外“认真”,于是便出现了网友所调侃的那一幕。 “全国文明城市”含金量大,评选内容囊括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生活、生态等多个方面,可谓横向到边、细致到底。文明城市申报门槛高,申报前须先过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这一关,还要再过检查组的“暗访”关,难度不小。武汉全力为荣誉而战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让笔者纳闷的是:这份“全力”不是应该落实到平日的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却为何集聚到了临时抱佛脚的突击之中呢?笔者认为,这般突击应负检查,不配拥有“全国文名城市”的荣誉。 回归过往三届的评选,郑州市为迎接检查建了“遮羞墙”,济源市发起“全民捡烟头”运动,还有些城市关闭了小店。这些措施既兴师动众不仅劳民伤财,也引来舆论质疑。同时正是这些煞费苦心的备考,折射出城市日常管理工作的不足。文明城市创建和日常工作并非“两张皮”。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对“乱摆卖、乱摆放、乱搭建”的日常巡查,环卫部门每天对街道路面的清扫保洁,交警部门对市区交通秩序的日常疏导,这些既是参评指标,也是部门日常工作。显然,如果这些日常工作切实做好,责任真正落实到位,便已经无形之中拥有了角逐“文明城市”的资格。 这些慌乱的备考,也折射了相关领导政绩观的错误。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职人员,服务群众是其“天职”也是其“常务”,而其中的一些人却眼中只盯荣誉和成绩,反而将日常的工作和责任抛诸脑后,甚至为了所谓的荣誉和成绩做出劳民伤财之举,实在是有失为官风范。 一个城市的文明,重点不再于建造多么华丽美观的楼房,也不在于铺设多么干净齐整的街道,而在于市民能感受到充分的人文关怀,体会愉悦的生活环境。因此创建文明城市贵在平日之功,贵在真实正位的政绩,而文明城市的“封号”只能为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实干求成者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