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吏之“能”当以“公廉”为先

    2014-12-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问灿 古人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对广大领导干部而言,做一个才干过硬、政绩出众的“能吏”不难,难的是做到德才兼备、有口皆碑,而这就需要先过得了“公廉”这一关。 纵观近来纷纷落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域内位高权重的高级领导干部,其中不乏可堪大任的“能吏”,但他们却多止步于“公廉”。他们当中,极少有人是因为昏庸无能、碌碌无为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而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相反,这些人往往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官运亨通左右逢源,先后被党和政府委以重任,寄予厚望,仕途平坦。但越是一路高升越容易得意忘形,满足于光环的笼罩而迷失方向,越是有为有位越容易沾沾自喜,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居功自傲,不注重修官德、立公正,不注重持操守、树廉明,最终导致官德失范、原则失守、作风失仪,走上违法违纪的不归路,跌入不可挽回的无尽深渊。“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种结果,不仅让政府公信力蒙羞,也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其实,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可谓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党培养一个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年,一些干部包括一些相当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因违犯党纪国法落马,我们很痛心。我们中央的同志说起这些事都很痛心,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的确,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领导干部,一直以来都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关键所在。然而,这种培养不仅包括实践锻炼,还包括官德教育。如果将领导干部比作一艘船,那么,实践锻炼就是“帆”,唯有帆顺才能破浪远航,官德教育就是“舵”,唯有舵正才能成功抵岸。帆顺与舵正,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培养领导干部的过程中,却没有在这两点上一视同仁,而是重“帆”轻“舵”。一方面注重在基层一线实战操练,注重在危急关头临危授命,着力培养能干事业、能打胜仗、能出成绩的“能吏”;另一方面,却忽视干部日常官德教育,在理论知识、会议精神等学习上“蜻蜓点水”,在党性党风、党规党纪等培养上“走马观花”,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成为干事创业上的“巨人”,官德修养上的“矮子”。面对功名利禄的“糖衣炮弹”,很容易在信念上出现动摇,在操守上偏离轨道,难以守住“公廉”的底线,最终从党的事业的中坚和骨干,沦为腐蚀党的执政根基的“蛀虫”。正印证了那句话,“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因此必须明确,培养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能吏”固然重要,但“能吏”之“能”必须以“公廉”为先。这既是官德之本,更是为官之道。因为只有公正立信、清廉立身的领导干部,才能不计得失、不争名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只有勤政为民、修德为官的领导干部,才能成为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合格接班人,才能成为捍卫人民利益的忠实守护者,才能成为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当之无愧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