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陈景润:勇摘“皇冠明珠”的巨匠 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2019-12-24

    925日,陈景润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奋斗者”。20181218日,陈景润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陈景润(1933522日—1996319日),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19813月,陈景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陈景润是新中国第一代数学家,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他穷尽一生,只为求证一道古老神秘的数学难题;他曾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改变了无数青年的人生方向。

    热爱数学,被同学称为“爱因斯坦”

    陈景润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演算数学题占去他大部分时间,旁人觉得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却让他充满幸福感。

    1949年,陈景润入读厦门大学数学系,他是建国后厦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当时的老师和同学回忆,在大学时代,陈景润就表现出一种对数学与众不同的热爱。

    陈景润在学习上非常刻苦,晚上熄灯后的时间也有很大部分被用来看书。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明读书。

    厦门大学数学系已故老教授方德植当时是系主任,教授陈景润“高等数学”和“高等微积分”,他生前曾用10个字概括陈景润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家境贫困而又醉心学业”。方德植回忆说,陈景润通常每天要完成100道微积分题,一天只吃两顿饭,为的是要省下钱来买书,他的衣服也舍不得用力洗,只在水里浸一下就拿出来晒。

     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杨锡安是陈景润的大学同班同学,他说,陈景润在大学时就得到“爱因斯坦”的美名,这是同学们对他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给予的肯定。

    执着钻研,在数学界崭露头角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但由于表达能力不佳使他无法胜任工作,一年后回到福州老家。

    1954年的一天,正在福州出差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忽然听到有人唤他“王校长,王校长”。他回头一看,这不是在大学里被同学们称作“爱因斯坦”的陈景润吗?怎么在街边摆起图书摊?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培养一个有着数学潜质的卓越人才更不容易!惜才爱才的王亚南请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安排他在数学系资料室工作。

    回到厦门大学,陈景润如获新生。时任数学系函数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议陈景润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1956年,陈景润提交了一份科学研究计划表,研究题目是《Tarry问题》(即“他利问题”——编者注),研究内容为“改进华罗庚先生的一个结果”。这份看似平凡的科研计划表,激发了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勇气,也见证了他执着钻研的精神。该计划表如今珍藏在厦门大学档案馆。

    1956年,作为《Tarry问题》研究执行人的陈景润,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之中。《堆垒素数论》被一页页拆开,每条定理陈景润都研读得烂熟于心。只要一下班,陈景润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推论演算,连饭也端到宿舍里吃,宿舍里堆满了演算稿纸。

    经历一次次鏖战后,陈景润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6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华罗庚推荐陈景润作大会报告。华罗庚还特意走上讲台,专门阐述了陈景润论文的意义,高度评价了他所取得的成果。同年8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大会,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

    陈景润在数学大会上崭露头角。他载誉回到厦门大学,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师生的热情赞誉。之后,陈景润再攀学术高峰,他的第二篇论文《关于三角和的一个不等式》在《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第1期上发表。

    勇攀高峰,研究成果保持世界领先

    19579月,在华罗庚的力荐下,陈景润跨进中国科学院的大门,开启他攀登科学高峰的人生新篇章。在新的起点上,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研究,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忘我钻研,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

    也许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但当时,陈景润的确影响了一代人。

    在那个年代,历经磨难的科学百废待兴,陈景润代表着一种希望:科学、真理和善良必将战胜迷信、谬误和野蛮。  

    他还激发了那代青年对科学最美好的情感,并把成为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去奋斗,那时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高考的第一志愿就是报考数学系。

    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连忙道歉,可对方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

    陈景润时代里那种对科学的疯狂,可能是很难再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是:对一项事业、一个理想,只有这样不计名利、忘我投入,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摘编自厦门大学网、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