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耄耋院士陶文铨:年过八旬,奋斗堪比18岁

    2019-9-11


        8月10日,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入选“最美科技工作者”。


        “一生铺路,你从不停止甘为人梯的脚步;燃烧自己,你尽全力照亮最广袤的土地。你用苍茫的身影,扬帆指路;你用睿智的曙光,细心呵护一树桃李……”这是央视“闪亮的名字——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上对陶文铨教授的致敬词。


        “交大迁到哪里,我就考到哪里!”62年前,他高中毕业,坚定地报考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成为交大西迁后首批奔赴祖国西部报到的本科生。而今的他虽已满头银丝,但他依然意气风发,在科研、教学岗位创新不竭,“要争取再为国家健康工作20年!”


        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著名科学家、我国计算传热学学科分支的奠基人之一的陶文铨,以他热爱的一方讲台、以自己的人生历程诠释着“爱国、奋斗”的深刻内涵。


        潜心钻研,开创多个学科第一


        1957年,出生于江南水乡的陶文铨被交通大学毕业生钱学森的报国故事深深打动,即使知道交大要西迁,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交大。从那时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烙印。陶文铨说:“交大迁校之初,工作与生活的条件都很艰苦,但是我所见到的老师都是认真教学,很少见到他们埋怨西安的条件不好,他们讨论的都是怎样做好实验、怎样教好课、怎样做好科学研究。教研室在陈大燮、杨世铭等西迁教授的带动下,努力把热工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做好。老一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名利的淡泊、对青年的提携,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科研上取得成果。”


        1979年8月的一个午后,陶文铨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一本英文版《计算方法》。两个星期的时间,他写下了两本自学笔记。正是这本书,开启了陶文铨研究数值计算的大门。改革开放初期,陶文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1980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他分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就像一块干海绵被放进了海洋里,拼命汲取知识的养分”。


        回国后,陶文铨一直潜心从事“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两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并开创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多个“第一”:1986年,主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传热学讲习班,首次将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等领域研究引入国内;1996年,牵头组建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随后创建热流中心,开展复杂热质传递问题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根据国际上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动向,及时提出了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新课题,使我国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陶文铨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他所开发的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工业实际,对我国气体换热器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换热器,为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


        近3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级荣誉;34项国家发明专利;3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一组组数字、一项项荣誉,是陶文铨一辈子奉献报国的最有力见证。


        “我们只想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使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能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而且有话语权,甚至处于领先地位。”陶文铨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不能耽误学生一堂课”


        “不能耽误学生一堂课”是陶文铨从事教学的基本准则。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至今,53年来,他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学生授课。


        陶文铨给研究生上课的阶梯教室,是一个能容纳367人的大教室,来听他讲课的学生却堂堂爆满。于是,陶文铨自己买来20个小马扎,每次上课都让学生摆放在教室走廊。坐着小马扎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了陶文铨课堂上独有的风景。


        “老师上课,就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演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讲一遍有一遍的收获。”陶文铨说,台下有几百双眼睛盯着你,所以你的每一句话、每一段稿,都要对学生负责。


        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这样的课程,即使已讲过无数遍,每次课前,陶文铨仍然会重写讲稿或者修改PPT,纳入新的体会和内容。他还特意引入一些有分歧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为满足留学生的修课需求,陶文铨在70多岁时,依然坚持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数值传热学》。


        从教53年,陶文铨教过的本科生有6000多名、研究生6000多名。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相关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成为学术带头人。这其中,包括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两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4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陶文铨也因此获得“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


        陶文铨常说:“手中的教鞭虽轻,但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今,陶文铨虽已年过八旬,但站上三尺讲台,依旧意气风发。在他教过的万余名学生眼中,他是从不缺席的“劳模”教授。


        科技工作者要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


        一年365天,除了除夕给自己放个假,陶文铨几乎全年无休。直到现在,他还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每天早起时,陶文铨也会深感“困难”,“特别是起床前那5分钟,简直不想动。可是一进办公室,马上就忘掉了”。

    交大西迁,扎根黄土仍然枝繁叶茂。在陶文铨看来,自己正是从交大的“西迁精神”中汲取了能量。“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西迁精神’是潜移默化的——那时候,看到很多老先生这么做,我们也就这样做。”


        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西迁教授先后退休,陶文铨所在的学科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最严重时,传热学方向的教师从原来的10人,锐减到3人。面对严峻形势,陶文铨带领同仁,一面努力吸引年轻博士留下任教,一面开展强化传热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20年过去,他们终于组建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


        陶文铨所创建的西安交大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团队,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其中45岁以下成员占比62%,院士2人,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10余人。团队在强化传热技术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工程热物理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热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的国际地位得到同行的认同。


        在2007年到2011年间,陶文铨团队先后发起召开并成功举办了有关强化传热及传热问题计算机仿真的两个国际会议。会议现已成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系列会议,轮流在世界各地举行。


        半个多世纪的工作经历,让陶文铨感到:要做好专业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所从事的专业,热爱所教授的课程,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他看来,做基础研究必须经过长时间积累,希望年轻人能够坐得住“冷板凳”。


        “得知被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我总感觉诚惶诚恐。”陶文铨说,“国家发展对科技工作者提出新要求,特别是需要自主创新,去解决我国科技发展中一些‘卡脖子’问题。”


        已是80岁高龄的陶文铨笑着告诉记者:“我的心态堪比18岁,要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争取再为国家健康工作20年。”(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