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枝叶总关情,点滴见初心

    2019-8-7
    来源:海峡人才报

     

    人物名片

        龚晓龙,中共党员,现任厦门市湖里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全国“人社服务标兵”、福建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福建省“人社系统先进工作者”。

     

     

    人物声音

        7月24日,在福州举行的全国“人社服务标兵”先进事迹宣讲活动现场,龚晓龙作为全国“人社服务标兵”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一段马克思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也正是他人生精神的真实写照。

     


    找到方向和动力

        2003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龚晓龙开始参加仲裁工作。当时年轻的他,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并不深刻,总觉得劳动争议标的小、社会影响力也不大,体现不出自己作为法学院学生的价值,一度找不到工作激情。而当时,他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公检法等部门工作,每次同学聚会,大家的话题都是大案要案,他难以融入。一时之间,他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了迷茫。

     

        但是,2003年底审理的一个案件,让他彻底转变了认识。

     

        这是一起伤残职工申请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为了不让伤者来回奔波,他主动到医院,去做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在和伤者长谈后,他了解到,伤者的父亲曾经也是因工致残,但因为历史环境条件,没能获得应有赔偿,伤者的母亲为此深受打击、精神失常。现在伤者又受了重伤,如果案件处理不好,一家人对生活就只剩下绝望。

     

        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当时,龚晓龙的工资也只有1600元,但他在离开时执意给伤者留下200元表示慰问。伤者一家万般感动。经过他的努力,最终伤者和企业达成调解协议,一家人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这起案件深深触动了龚晓龙。他开始深刻认识到,仲裁一手牵着员工、一手牵着企业,他们的工作,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计、一家企业的存活——“我们手里的每一个案件,只是我们职业生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但可能就是老百姓一生中的唯一一个。这唯一一个代表了老百姓的希望,代表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所以每一个案件都至关重要。”

     

        从此,他开始热爱上这份事业,“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坚守法律底线,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仲裁人的道德规范。同事们常说,龚晓龙对待工作常年“打了鸡血”,有坚持不懈的动力,有坚持做到“最好”的毅力。

     

        在担任仲裁员期间,他7年审结案件2458件,年均办案351件,最多一年办案536件,每年撰写裁判文书超百万字,维护了5523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标的达9700万余元。在旁人看来辛苦无比的工作,他自己却乐在其中,“工作是辛苦的,白天开庭审案,只能晚上写裁决、周末整理卷宗。但是,只要心中有了热爱,干劲就不会消减,在奋斗路上一往无前”。

     

    用心办好每一案

        仲裁涉及企业和员工双方切身利益,经常是事态紧急、情绪对立,处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不少还是“烫手山芋”,因此,要办好仲裁案件,就只有用心,用心钻研业务,用心倾听沟通,用心调查案情,用心化解矛盾。

     

        2008年,一家曾经知名的箱包公司,受经济危机影响,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上千名员工的工资没有着落。

     

        为了防止事态扩大,龚晓龙和同事赶赴现场办案,连续工作38小时,一边办理立案手续,一边组织调解。通过与员工、企业股东、还有债权人等利益关联方多轮次商谈,不断研究、修改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了让各方都认可的和解方案,即:由各方共同核算并监管资产,允许员工利用企业设施设备生产自救,企业协助员工获取业务订单,自救期间所得收入优先偿还员工所欠工资。

     

        事件的结果是:员工拿到了应得的工资,而企业因没有停产,也吸引到新的资本投入。一个一触即发的群体性事件,得以妥善化解。

     

        2015年,湖里区某服饰工厂多月未发放工资,30多名员工情绪激动,与老板僵持不下,要求区仲裁院必须在当日就给一个说法。当时已经调任湖里区仲裁院院长的龚晓龙,立即参与调解工作。

     

        老板扬言:“不要以为你是院长,我就会害怕,千万别让我看见刀,否则我马上捅死你。”

     

        时值深夜且仲裁院内无安保人员,多位同事劝龚晓龙回避以防老板有过激行为。但龚晓龙坚持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他从法律义务、减少诉累、降低执行后续影响等多方面与老板沟通,次日凌晨终促成老板平复心情自愿协商。

     

        服饰厂员工离开时说:“没想到你们面对威胁,仍然能‘硬碰硬’让老板知道法律的原则性。我们觉得我们可以相信法律、相信政府,不用再通过其他方法要工资了。”最终,该案工资部分实现调解,经济补偿依法裁决,且双方全部服判,未再产生非理性维权的行为。

     

    将热爱融入每个细节

        龚晓龙在工作中也意识到,要把每个案件办成“铁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为此,他用心提升业务能力,把建国以来的法律法规全部仔细学习了一遍。

     

        他的业务知识水平和业务实践能力均获得认可。他参与全国调解仲裁培训教材编纂、参与组织制作全省首套仲裁文书范本、参与厦门市劳动争议处理指导意见撰写,梳理编制了共计428项的湖里区仲裁院《工作事项权责清单》,在全国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5篇论文,获得3次省级以上专业奖项。

     

        2012年,龚晓龙受命调任湖里区组建仲裁院。建院初期,队伍平均年龄仅有28岁,面临人手严重不足、单打独斗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龚晓龙被同事们称为“万能的院长”,除了业务厉害,不论创新的大事,还是事务性的小事,他都能做。

     

        他带领大家清理过卫生死角,打老鼠、清垃圾,还用回形针帮大家抠出档案柜上断在里面的旧钥匙;他教没有工作经验的同事学排版、做PPT;他帮同事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解答生活中的困惑。过去仲裁庭缺少规划,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到处都是电线“蜘蛛网”,他利用休息时间一个人整理了仲裁庭的所有电线。

     

        值班的门卫都忍不住赞叹:“龚院长太牛了,大周末一个人从早上8点一直收拾到第二天凌晨,手上好几处被木作毛刺刮伤了都不肯停下来休息,就为了不耽误大家的上班时间。”

     

    带领团队披荆斩棘

        龚晓龙深知,“案件审结每延长一天,就给当事人带来一天风险”。为了提高办案效率,他每天带领同事们深入研究、认真谋划。在龚晓龙的用心带领下,大家团结一致,翻越无数高山,探索推出了一项又一项在全市、乃至全省均属首创的举措。

     

        他们推出的“一条通道、两个平台、三类减免、四类指引”等17项服务,涵盖了从申请立案到案件审结的全过程。其中,仲裁法援对接机制,让95%以上的集体案件员工在纠纷现场,就可以得到免费的法律帮助。

     

        他们建立了立体劳动争议调解体系,涵盖街道、社区、行业、商圈、企业,已有基层调解组织297个、调解员1520人,属全市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还培育出全国基层调解组织示范点1家、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单位2家、市级和谐劳动关系单位45家,将超过70%的纠纷用“握手言和”的方式化解。

     

        他们推行了仲裁一线工作机制,全省率先建立规范化的派驻街道仲裁庭、科技化的巡回仲裁庭。通过调解仲裁“一站式受理、一体化办案”,运用全省首套科技化移动办案设备,将仲裁庭设到基层一线、开到纠纷现场,实现维权关口前移、办案力量下沉,将60%以上的纠纷在基层一线化解,让4315名员工在家门口就享受到调解仲裁服务,成功调解劳动争议4129件。

     

        他们研发的“智能+调解仲裁”云系统,将“互联网+服务、办案智能化辅助、案件管理可视化、劳动关系要素实时监测”进行智能化集成加载,当事人通过微信公众号或互联网站,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线上立案、在线调解等事项,实现当事人“只跑一次”,年度可以减少仲裁员重复性操作23000多次,办案时限压缩三分之一,大幅度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此外,他们还开设全省首个仲裁微信公众号、拍摄首部仲裁微电影、举办首届“湖里仲裁”杯大学生仲裁大赛、成为厦门大学唯一共建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正是有了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他们的工作质效逐年攀升。湖里区仲裁院组建6年多,全区的劳动争议发生数下降了36个百分点。

     

        湖里区仲裁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全省调解仲裁机构的标杆性单位,先后获得福建省“青少年维权岗”、“厦门青年五四奖章”、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等荣誉。人社部、福建省人社厅、厦门市人社局对湖里区仲裁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调解体系、驻街模式、信息化建设等服务机制被上海、广州等各地同行学习借鉴,先进做法被中国劳动保障报、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30余次。(文/记者 卢芸斐 图/张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