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焦念志:勇于探索的海洋生物学家

    2019-6-11


    来源:海峡人才报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系列报道②




        焦念志,男,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生物海洋学家,1962年12月生于山东潍坊;1991年获得青岛海洋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民盟中央常委 、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念志主要从事微型生物海洋学研究,在碳循环与海洋微型生物过程与机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系统成果。他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原绿球藻、AAPB、PR等新领域的研究,创建了TIREM方法,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曾两度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2015年),2013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创新突破,引发国际海洋碳汇领域研究热潮


        1979 年9 月,焦念志进入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学习,从那时起,他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从国内到国外,焦念志一直活跃在海洋科学研究第一线,一步步向着科学前沿目标迈进。2000年,焦念志作为厦门大学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加入厦大,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奖杯和获奖证书,包括1996年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项目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科研成果获得的全国高校十大进展、2013年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5年“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储库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项目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些获奖荣誉一方面记录了焦念志一路走过的科研历程,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他几十年来科研工作的奋斗历程。


        焦念志致力于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他运用创新性思维方法和学科交叉手段,突破以往研究瓶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系统地研究,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光合自养微型生物原绿球藻在完全无光的深海环境大量存在,并通过学科交叉创新性地阐释了这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及其重要环境意义;查明了重要功能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AAPB)在全球海洋的分布格局,澄清了学术界的争议,阐释了其调控机制及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特殊作用;指出异养细菌光能利用对于“海区是大气CO2的‘源’还是‘汇’”至关重要;进而深入探究AAPB实际分布与理论预测不符的原因,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MCP)”海洋储碳新机制。MCP代表文章被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作为亮点文章发表,并在其网站首页、期刊封面及目录突出展示。


        美国Science评论MCP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并出版了焦念志等主编的MCP的Science增刊。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SCOR)为此设立了以MCP命名的科学工作组WG-134,由焦念志担任主席,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焦念志的创新研究还体现在学科交叉和古今结合上:在新兴交叉学科期刊Biogeosciences组织出版了MCP专刊(2014),在2015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评述文章,针对Nature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深海碳库之谜”,建立了惰性溶解有机碳库形成的“稀释假说”和“生物惰性假说”的有机链接。


        MCP发表以来持续被美国ESI遴选为高引用率文章,引领了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引发了深海碳库成因这个1968年Nature提出、半个世纪以来悬而未决的科学命题的研究热潮。近几年,MCP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NAS等顶级期刊上每年都有综述文章,该理论已成为国际海洋碳汇领域的前沿热点。


        责任担当,志在通过科研服务国家需求


        焦念志认为,中国的崛起,需要有几个人站出来在自己的方向上领头。“我必须在巩固自己的学术地位基础上,领导一批人,这样趋势才能形成,才能切实推动‘海洋碳汇’在我国的继续发展。”他说。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言权主要在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支撑是重要的保障条件,特别是当前中国处于百年不遇的发展期,节能减排不能以牺牲经济的发展作为代价。除了节能减排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增汇,即增加碳的储存能力。海洋的面积占地球的71%,加上海洋本身的立体储存空间和超长的储存时间,储碳的研发潜力巨大。


        焦念志是我国海洋环境研究专家,特别是在海洋微型生物生态研究方面更是世界的权威之一,他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为增加海洋碳汇(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理论便是基于海洋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可以将活性溶解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并可长期储存在海洋中,从而构成海洋储碳。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撑国家减排增汇的迫切需求、实施低碳经济战略,焦念志在推动海洋碳汇研发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促进产学研联合,最大限度地汇聚国内外海洋碳汇领域的智力资源,2013年,他发起创立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COCA);曾在国家发改委、全国人大等多渠道建言献策,2013年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2014年,他发起建立了中国未来海洋联合会(CFO),推出“中国蓝碳计划”,对外服务于我国应对气候问题国际谈判、对内支撑海洋生态健康和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蓝碳计划”是促进低碳经济的新引擎,是解决环境问题老大难的一揽子方案,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影响的柔性利器。


        2016年,他推动建立了两个中科院咨询评议项目,即《微生物海洋学发展战略研究》和《陆海统筹水环境监测与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直面国家需求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中央提供海洋碳汇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建议;他推动与海洋碳汇相关的两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进一步推动纳入国际计划IMBER(综合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研究)。


        2016年,他领衔推出PICES中国计划(FUTURE-C),发起并获批PICES-ICES联合工作组,汇聚国际科技优势力量联合开展海洋碳汇研发;他在久负盛名的国际学术品牌美国戈登论坛(GRC)发起创立了关于海洋生物地化循环与碳汇的永久论坛,这是首个我国大陆学者发起创立的GRC永久论坛,打造了海洋碳汇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国际学术高地。


        他联合欧、加、美三国院士共同发起有中国科学院主办的雁栖湖海洋碳汇国际论坛,作为雁栖湖会议国际系列论坛的首期,该论坛针对我国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应对气候谈判、实施减排增汇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要,遴选“陆海统筹论碳汇”为主题,瞄准“海洋碳汇”这一学术界公认的多学科交叉、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新兴国际前沿,并邀请世界上本领域内顶尖科学家共同研讨海洋碳汇方面的最新前沿进展、相关成果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未来,焦念志希望通过研发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直接服务于国家需求,甚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勤奋忘我,教导青年人成才


        焦念志常说:“科研工作要脚踏实地、勤奋钻研,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他经常出海。虽然他严重晕船,每每遇到风浪会呕吐不止、痛苦不堪,但他仍然坚持完成科研任务,足迹遍布我国海区,还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太平洋、大西洋等大型国际航次,成为同时在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海洋时间序列调查站(大西洋的百幕大站BATS、太平洋中心的ALOHA 站HOTS)工作过的为数不多的海洋科学家之一。


        焦念志身边的人介绍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其工作强度和时间都是超乎常人的,遇到紧急事件时通宵工作也是常有的事。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身体不止一次地受到严重打击:2004年,长期的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病变,即使手术治疗过后直到现在仍有后遗症,每当劳累都会导致眼底渗血,产生血斑阻碍视力;由于日常工作需要长时间保持坐姿,使他患了腰椎间盘突出,三次入院,卧病在床的他仍不肯放下工作。


        焦念志认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即是把所研究的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上去,而并非单纯的科普。的确,科普绝不局限在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对子女、对年轻人来讲固然重要,但从科研到应用,还是需要通过政府来落实下去,从而更好地利用科研的元素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焦念志非常关心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即使自己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也总是会抽出时间与青年科研工作者探讨问题、落实实验。此外,焦念志利用各类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的契机,以自身经历教导青年人如何成才,鼓励青年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保持“开阔思路,严谨求证、不断进取、努力成才”的科研原则。他在国务院学位办和中国科协组织举办的全国博士学术大会上所作的“微观-宏观,质疑-挑战——科技人才成长之我见”的大会报告,不仅鼓舞了大陆学子,也被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科技大学纳入“科技大师系列讲座”。


        在连续数年的不懈努力与推动下,海洋碳汇纳入国家战略,不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增加海洋碳汇有效机制,国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探索开展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试点”。


        在他与国际同行的共同推动下,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与海洋冰冻圈特别报告”也纳入海洋碳汇的相关内容。同时,焦念志受邀作为“蓝碳”的主要推动者被IPCC遴选为该特别报告第五章的领衔作者(Lead Author)之一。这是国际有关的政府间及联合国气候问题相关组织首次将“蓝碳”纳入其考量范围,意味着“蓝碳”将成为一个涉及国家权益的热点领域,一旦形成评估报告,将为政府科技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为提高我国在气候问题的国际话语权、主动权提供咨询和参考,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深远的政治影响。


        除了海洋碳汇,令焦念志放心不下的还有我国尚不健全的海洋立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焦念志针对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海洋碳汇、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权益等主题提出了近20条议案、建议,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媒体的广泛热议,其中他领衔提出的《中国海洋基本法》议案已进入立法程序。如何把科学技术转变成经济发展中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焦念志深感自己未来责任十分重大。


        “立法是人大代表的专责,海洋必须进行法制化管理,利用我的专业基础,继续推动一些政策法规的落实,一定要竭尽全力为我国海洋创造规范化管理的框架。”焦念志表示。(综合中国科技网、中国网、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