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桢:"80后"铁路"暖男"勇攻难题 做"铁"字号科技追梦人

    2015-3-18

    来源:中国文明网

     

       
        "好工程师"赵喜桢
        "80后"铁路"暖男"勇攻难题 做"铁"字号科技追梦人
        3亿元经济效益、11项国家新型专利、在读博士、公司副总经理……看到这里,您也许会猜想,这位优秀的科技人才应该是一位沉稳干练的中年男士吧?NO!这位身上已有诸多光环的技术人才是一位阳光帅气的“80后”暖男赵喜桢。是什么让这么年轻的小伙子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在荣誉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2014年12月“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赵喜桢。

     

        “80后”小伙赵喜桢,2005年8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铁道信号产品研发工作,现任西安铁路局陕西国铁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思源科创轨道交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这工作9年当中,他带领团队进行了30多项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国家专利11项,其研发的新产品已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3亿元,销售到陕西省内产值过1亿元,曾荣获“火车头奖章”、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巴山魂·西铁人——西安铁路局十大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在荣誉的背后,其面对未知的科研课题,他总是兢兢业业、信心满满、勇往直前,也正是这份坚守和执着让年轻的赵喜桢成为创新尖兵,为西部铁路发展和建设陕西强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喜桢荣获“中国梦 青年志”陕西好青年称号。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陕西站

     

        汗水的浇灌,收获了甘甜的果实。2014年10月,由他牵头的“赵喜桢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基于光通信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成功中标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科研所研发的产品目前已运用到机务、工务、供电、通信、高铁维保等多个领域。 

        1.年轻小伙为科研"走火入魔" 破解难题填补空白 

      初见赵喜桢,浓眉大眼,已经干了9年科研工作的他,如邻家男孩般阳光纯净。很难想象,他已是一名公司副总经理。但与其他企业副总经理不同的是,他没有豪华的办公室,没有身边跟随的秘书,更没有每日西装革履。他每年365天除了外出开会,总是穿着自己的那件跟普通员工一样的蓝色工作服,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2005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铁集团思源科创公司工作,当时我十分兴奋,心想着这回终于进了大单位,肯定各方面条件、待遇都非常好。当我来到公司时才发现,公司只有百十号人,实验室只有40平米,根本没有什么实验设备,这让我非常失落,好几次我都想寻找新的出路,但是我们老总的一句话抓住了我的心,他说:‘小赵,这只是暂时的,只要你留在这里,公司一定给你提供其他企业不能给的平台。’当时我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心想那就留下吧,自己还年轻,再拼搏一年,如果还没有发展机会再跳槽也来得及
    。”

     

    赵喜桢在进行测试。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陕西站

     

      2006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原西安铁路局西安电务器材厂选择研发长期困扰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的“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重点科研课题。“那时候,我们公司研发人员非常紧缺,没有人愿意主动挑起课题负责人的重担。我当时正在科研所见习,想想自己来科研所也快一年了,平时也仅仅做点简单的辅助性工作,我告诉自己,该有所突破了,不能这么沉迷下去了,要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挥和提高,于是,我就尝试着请求领导,把研究项目交给自己。当时心里特别忐忑,毕竟自己还在见习期,领导可能会怀疑我的能力和水平。”一次请求不成功,赵喜桢不放弃,第二次、第三次不断的找领导谈自己对课题的想法,终于,领导再三思量,同意让赵喜桢负责科研项目中最难的理论计算工作。“真的没想到领导会把这么重要的计算工作交给我,可能是因为我的真诚和用心吧,这个项目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项目,所以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用了百分之二百的认真去钻研,就想给公司、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正是赵喜桢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才有了他今天的如此多的荣誉和成就。
      “接下这个课题,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赵喜桢风趣的开起玩笑。“因为书上根本找不到现成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领域中,国内理论还属于空白。”赵喜桢说,“那段时间,在几个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我几乎每天都去外文资料翻印查阅文献,晚上回到实验室编写计算程序,摸索计算方法,回到家也在琢磨程序,为了这个项目,我基本没有节假日,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个公式,就赶快起身记在枕边的本子上。当年结婚,也只花了三天时间,就投入到课题的攻关研发中。用我家人的话说,那段时间我已经走火入魔了。”
        没有一个实验可以一次成功,失败了,他就一遍又一遍的测试,错误了,就一轮又一轮的验证,光用过的测试记录纸都有2米多高。经过两年的不断摸索实验,赵喜桢成功编制了轨道电路的计算程序。2007年12月,他们研发的产品顺利通过铁道部技术审查。“这次的辛苦付出我觉得很值得,领导对我的成果也很满意。我是年轻人,我该为自己的青春留下些记忆。”腼腆的小伙子谈起那段让自己不能忘怀的科研经历,谈吐变得激动不少

        2.“拼命三郎”勤奋钻研 被称“铁木贞” 

        2008年2月,基于赵喜桢在科研中的突出表现,公司提拔他任思源科创公司技术科科长,主要负责产品推广工作。瘦削、精干,这个不怎么强壮的小伙子,干起工作却像“拼命三郎”一样。
        “同事们都叫我‘铁木贞’,我名字最后一个字拆开就是木贞。《尔雅》中说, ‘桢,干也’,原来指打土墙时立的木柱,现在一般指支柱。同事们看我成天扑在工作上,就经常开玩笑叫我‘铁木贞’” ,赵喜桢笑着说,“我很喜欢这个昵称,我把它已经作为我的QQ昵称了,我是铁路人,希望自己能成为铁路建设大厦的一根支柱。”
      “我们这一行经常会有研讨会,业内专家、学者们坐在一起,围绕一个新课题各抒己见,虽然我是个技术科科长,但经常坐在那里,插不上一句话,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赵喜桢说,“我的出路只有一个字——学。”科研所对面是西安交通大学,每天晚上下班,赵喜桢都到那里上自习。他紧贴实际工作需要,自学了《数字电路》、《仿真软件》等几十本专业书籍,业余时间几乎全用于读书。2007年,他考上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

     

    工作中的赵喜桢。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陕西站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整治”项目在西安局的成功应用,让赵喜桢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前景。“为了广泛推广我们公司新技术,为了让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我制作几十页的产品PPT、项目设计规范等资料,北上新疆、南下广州,基本踏遍全国各个铁路局、设计院。哪怕只要有一家肯用我们产品,我就很知足。”事实证明,赵喜桢公司开发的产品深受各家铁路认可,产品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效益逐渐提高。“只要有哪家安装了我们公司产品,哪里就有赵喜桢奔忙的身影。”赵喜桢的同事说起他都是一脸的佩服。为做好产品安装调试,炎炎夏日,赵喜桢顶着火辣的太阳奔赴湖北咸宁;数九寒天,他迎着刺骨的寒风驻守内蒙古呼和浩特,培训指导当地职工……“我记得最深刻的是那次在呼和浩特调试产品,足足在户外从中午干到天黑,感觉寒风穿透了我整身体,人像呆在冰窖里,时间一久,整个人都麻木了。从那以后,我就落下了肠胃炎的病根。”赵喜桢说,“尽管研发过程曲折而又艰辛,但这样的付出也给公司带来了可喜的回报,我们的产品投入使用后,问题解决率高达98%。”长期出差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由于生活很不规律,赵喜桢患上了严重的慢性肠胃炎,体重降了近20斤。
      “每当坐上火车,走在安装了我们产品的铁道线上,想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能为这么多人的平安出行保驾护航,我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说着,赵喜桢脸上笑开了花。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后方有大量追兵,我得时刻充电。”2012年,赵喜桢顺利考上了博士研究生。他自豪地说:“唯有学才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出路,只有靠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我攻克一个个研发难题。现在,我们科研所有了图书室,大概有4000多册专业图书。一有空,我们的员工就到那里看书学习,给自己充电。大家都希望提高能力水平,为我们公司发展做点贡献
    。”

        3."暖男"把团队变"磁力场" 绝不言弃让产品出国门 

      2009年2月,赵喜桢成为思源科创公司科研所所长,却遇到了研发“拦路虎”。2011年国家出台规定,他们的产品只有通过欧洲SIL4级安全评估认证,才有机会通过中铁检验认证中心的CRCC认证,才能在全路销售和使用。“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懵了,本来理想的产品发展计划却遇到了巨大的现实困难,真心让我体会到‘现实太骨感’。”
      “面对未知的‘认证高峰’,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找了几十种方法,做了上万组实验,认为通过认证已经没问题了。可当认证机构来见证试验的时候,他们的理念和方法让我们的设备出现了很多‘故障不能导向安全’的问题,我真的惊呆了,瞬间意识到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通不过认证,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这个方案,启动新设备重新研制。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失眠,不甘心啊!一方面,我实在放不下六年来用心血培育的成果;另一方面,如果认证这一年拿不到,就意味着第二年公司至少有4000万以上的订单要流失。也意味着研究多年的产品及辛苦打造的市场功亏一篑,公司得重新‘找饭吃’。”说到这里,赵喜桢脸上流露出严肃的表情

     

    赵喜桢在进行实验。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陕西站

     

      “面对失败,我还想再试试,在铁道部信号专家钱旭人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不断调整方案,又开始了模拟测试实验工作。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来到实验室,换上工服就开始测试,一直到晚上十点多,饿了就吃个夹馍、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没日没夜的实验持续了半年之久,用过的测试记录纸近2米多高,光译码器就烧坏了8个,但是科学就是科学,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安全风险存在。”终于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赵喜桢团队以同类产品国内首家通过了英国劳氏认证机构的SIL4级认证,随后又很快首家取得了CRCC认证资质。这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他说,“通过这次经历,我再也不会轻言放弃。”
      汗水的浇灌,收获了甘甜的果实。2014年10月,由他牵头的“赵喜桢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基于光通信站间安全信息传输系统成功中标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中国铁路人自己研发的产品走出了国门,已经奔向海外市场。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旁听了赵喜桢主持的一个公司内部小型研讨会。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他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这只小团队。“我们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被成功推广应用,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有一群肯学善钻的小伙伴。”赵喜桢认真地向我们一一介绍。“ 这是‘侯哥’侯江涛,他提出了科研项目管理负责制……戴眼镜的罗能斌是轨道电路系统专家,他因名字中有一个 ‘能’字,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能能’。 这是吕鑫,他擅长组装和编写程序,成倍地提升了试验模具的制作效率……”在赵喜桢看来,科研所的19名成员个个是闪光的金子,人人都有拿手的绝活儿。介绍完他亲密的小伙伴后,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围坐在公司不大的会议室,七嘴八舌地研讨一项实验课题,场面极为热闹。
      “现场没有电源,临时拉线太麻烦……”
      “发电机成本高……”
      “用太阳能发电。”赵喜桢快速点击鼠标,在电子显示屏上画出电路。他眉飞色舞地讲解完,大家鼓掌通过。
      “这是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赵喜桢突然笑道,“干到老要学到老,学得好才能干得好,科研过程其乐无穷。”
      “哈哈哈!”一时间,科研所里笑声飞扬。
      这就是赵喜桢,拥有一双识才慧眼的80后,以人性化的管理把他的团队变成了“磁力场”,他自己也成了人见人爱的铁路“暖男”。科研所里的每一个人,都愿意在他的带领下,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发出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服务中国铁路

        (根据稿件《“80后”小伙赵喜桢勇做创新尖兵 为企业创造效益3亿元》《敬业奉献赵喜桢:“铁”字号的科技追梦人》编写,感谢中国文明网·陕西站、中国文明网·西安站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