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晚婚现象或越来越常见

    2018-8-21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上年下降7.0%。2017年结婚率为7.7‰,同比降低0.6个千分点,这也是该项数据自从2013年达到9.92‰的峰值后,连续第4年出现下滑。


    结婚率为何不断下降?


        其原因得先从整体人口变动中找。《公报》显示,2017年25岁至29岁人口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占36.9%。


        也就是说,25-29岁的人群是去年我国新婚夫妻的“主力军”。如果我们从出生年龄上进行推算,这一年龄段人群基本上都是在1988—1992年之间出生。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整体出生率(1年内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的比率)从1988年的22.37‰逐步至下降1992年的18.24‰。由此可见,由于整体出生率下降,那么有条件结婚的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


        适龄结婚群体数量减少,是结婚人数下降的一大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如果按照22岁算,1996年出生的人目前刚好进入可以结婚阶段。从这一角度说,如今结婚人数下降在情理之中。


        同时,婚龄普遍推迟,是结婚人数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推后现象普遍。


        据统计,2012年以前,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20岁至24岁。如今,25岁至29岁的群体成为办理结婚登记新的主力军。江苏省日前发布的婚姻大数据显示,近5年来,江苏人平均结婚年龄每年大约增长1岁。上海的数据则显示,2010年上海市女性平均结婚年龄26.51岁,到2014年达到28.14岁。


        值得注意的是,代际间婚育观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


        过去5年来,结婚登记数量从2013年的1346.9万对减少到2017年的1063.1万对,减少了283.8万对,这一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婚率仍可能出现持续走低。结婚率降低,可能会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


    城市化进程成为推手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表示,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翟振武分析,现在我国成年人口近一半会接受高等教育,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相应的年轻人独立、工作和成家的年龄也会推后。早些年,年轻人到了二十三四岁,很多就结婚了。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可能本科毕业就23岁了,结婚的年龄必然会不断推后。相当一部分适婚年龄的人并没有结婚,也使得结婚人数偏低。


        在北京读博的王洁表示认同:“班里的同学都二十七八岁了,除了两个工作后重回学校读书的同学,毕业前大家都没有结婚的打算。”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7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显示,相比之前6个月,整体房价数据继续普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的数量是65个,下调城市仅3个,刷新了70城房价统计数据最低记录。


        然而,以北京为例,房价从2015年的每平方米3万多元,到2017年初的6万多元。面对住房压力,有些年轻人表示不是不想结,而是结不起。


        分析人士表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高了生活成本,加剧了市场竞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结婚率反倒走低,这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


    结婚率走低 年轻人如何看待?


        近日一份《2018中国职场青年感情状态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年轻情侣一个月只见一两面。受调查的13927位80后年轻人中,近四分之一的人处于“精神异地恋”中。


        “精神异地恋”模式是指,一对情侣同在一地,但由于工作太忙,就算住在一起都见不上面,聊天全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沟通,而“工作忙见面少”成了“精神异地恋”的标签。


        有网友评论,现在年轻人工作非常忙碌,每天都在熬夜加班,工作之余更多的是想休息。


        在北京从事审计工作的于贤表示,大城市节奏快,竞争激烈,“审计行业加班出差是常态,没有时间约会,也没有时间相亲”,恋爱都顾不上谈,怎么可能结婚?这反映了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面临的窘境。


        即使是有稳定恋情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也表示不敢轻易“谈婚论嫁”。上海白领徐珊直言,“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结婚后又必然会考虑生子和育儿的支出”,从个人到家庭的转变并非易事。


        经济发达地区房价相对高昂,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年轻人步入婚姻的步伐。于贤直言:“没有房子,丈母娘肯定不愿意,住在合租房里也有诸多不便。但是像北京这样的高房价,35岁前难以买得起。”


        此外,很多都市适婚青年表示“宁缺毋滥”,不着急结婚。在南京工作的陆子夫,有房有车有时间,但他仍表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是要找到三观一致,能进行深层次沟通的人,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


    鼓励婚育应受重视


        面对逐年下降的结婚人数,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应多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予以年轻人更多选择空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认为,地区经济条件越好,对单身和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也越宽容。


         陆杰华认为,80后、90后跟60后、70后明显不同。“经济的发展带来收入增长,互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外面社会的变化,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对他们而言,结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经历,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对于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改变,人们应当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应对推迟结婚、事实婚姻、不婚等给予更多宽容。”


        然而,相比5年前,结婚人数下降了126.5万,这一变化仍值得关注。陆杰华说,在我国,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结婚率降低会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最终影响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例如,近日辽宁省发布新的人口发展规划提出,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湖北、新疆等地也提出,简化生育手续,进行医保支持和延长假期,甚至提出减免教育费用和增加购房补贴。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陕西省2017年人口发展报告》建议,适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出台鼓励生育措施,通过对生育进行补贴奖励等方式提高生育意愿。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较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凸显我国老龄化加速的现状。结婚率和出生率的走低势必进一步加深老龄化社会的问题。


        专家建议,针对二者的紧密联系,国家应当重视该问题,认真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比如,可以适当延长婚假、产假,倡导人们平衡家庭和工作,从而促进结婚生育。此外,政府也应推出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财政政策,降低家庭的税务负担;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秀青年,但是高昂的房价让很多人难以在年轻时开始独立的家庭生活,因此稳定房价、为大家庭提供廉租房等措施将能缓解部分压力。(综合)



    评论:
    结婚率下降: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信号


        我国结婚率下降,并非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势头,而是自2014年开始就呈现出连续的下降趋势。并且数据显示,这种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还将延续。


        事实上,这次《公报》中的多组数据彼此之间都并非孤立。老龄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社会适婚年龄人口越少,那么结婚率自然也就越低。而结婚率走低,导致社会生育率降低,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快社会的老龄化进程。两者可谓是相互作用。


        因此,结婚率下降,应将作为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近几年,在应对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方面,由顶层设计到地方其实都已经在行动。比如,生育政策的不断放开,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另外,包括辽宁在内的多地,已经出台政策明确鼓励生二孩。如果在各方的综合政策引导下,社会生育率能够有所提升,不仅能够延缓老龄化的进程,结婚率持续走低的势头或许也能够得到遏制。


        在确立公共政策干预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社会生育率、结婚率、老龄化程度的变化,自有其规律,对其内在相关性的认识,以及政策的引导,应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举一个例子,如数据显示,1996年的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6.98‰,相比1987年的23.33‰,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这一下降,在当时似乎并没有给社会带来明显影响,但在20多年后(达到适婚年龄),就真切反馈到了社会结婚率的变化上。因此,无论是对于生育率还是老龄化的公共干预,都有必要早作准备,才能事半功倍。


        当结婚率、生育率等数据背后所对应的社会问题和发出的信号,能够被更理性的认识,并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那么,社会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等问题,都将得到更有效的干预。(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