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新型劳动者身份尴尬 “网约工”风险谁来扛

    2018-5-8

    来源:劳动报


        网上能够约到什么?外卖、快递、出租车、代驾、保洁……奔忙在线上线下的“网约工”工作状态怎么样?他们是谁的员工?劳动权益又如何保障?

        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专车司机、保洁阿姨、上门厨师、上门美甲师等不坐办公室、工作时间灵活、工资按接单量提成、支付结算透明的“互联网+”工种,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劳动者加入,他们被称为新型劳动者——“网约工”。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6年我国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的劳动者人数已达6000万人。

        网上接单方便快捷,的确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创造了就业机会,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担忧让“网约工”们的工作不那么踏实。

        最担心的是安全
        “月入上万元是可以做到的,但一天起码要工作14个小时以上,平均接1单才赚7至8元。”

        比起工作的高强度,最令外卖员担忧的是人身安全。“平时接单比较着急,有时候骑着车还要打电话,车子受损、人受伤是常发生的事,我最担心的就是出事故。”
    外卖员奔忙在路上有安全风险,上门保洁也有不少隐患。“擦玻璃摔下来了、打坏客户东西了,都是我们自己去医院看或赔钱给人家。网络平台并没有给我们买劳动保险,我们的保障大部分是自己在老家买的社保、养老保险。”某平台公司的钟点工老郑表示。

        网约车司机也有同样的担忧。“开车时擦擦碰碰很正常,出事故了就靠保险公司赔偿。一般营运车一年保费上万元,但网约车是私家车,我们买的是3000多元一年的私家车保险。要是保险公司以非法营运为由不赔的话,就是我们自己出钱修车或者赔偿给别人了。”网约车司机李师傅说。

        送餐途中受了伤,“东家”不认账
        不久前,苏州外卖员小齐把“东家”给告了,要求明确劳动关系,以维护工伤赔偿等相关权益。

        穿戴的是百度外卖的工作服,还在百度外卖的平台上接单送餐,小齐一直以为自己是百度外卖的人。直到在送餐途中遭遇车祸后,他才知道,负责百度外卖苏州地区业务的那家公司根本不认他们这些“网约工”。因而,他也没办法得到企业的工伤补偿,只得将那家公司告到法院。

        到了法院,双方各执一词。小齐并不能拿出自己的劳动合同,因为当初根本没签过。然而,小齐还是向法院证明,自己曾在那家公司接受培训,领的工作服与电动车,接的也是百度外卖订单。最后,法院认为小齐与该公司有事实劳动关系。

        小齐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而“受伤后权责不明”的事件在外卖员中并不罕见。

        网络平台和劳动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对于提供订单信息的平台,网约车司机小李虽然每天都在打交道,但他也吃不准平台和他是什么关系。

        前不久,网约车司机小李在苏城一家网约车公司租了辆车。选择租车,他看中的是自由,没有排名的压力,但缺失的是保障,“医疗保险都没有,所以这种模式让人心里不踏实。”此外,每接1单平台会抽20%,“被抽走这么多钱,却没有员工福利。不知道是平台雇佣我,还是我花钱向平台买信息,又或是平台花钱买我的服务?”小李很疑惑。

        调查多个网络平台,发现极少有平台直接与“网约工”明确雇佣关系的。某网约车平台苏州地区负责人张先生说,司机开的是平台的车,也接受平台的业务培训和管理,通过平台来接单,但司机的劳动合同是和第三方公司签订的,第三方公司与平台有合作关系,由第三方公司给司机缴纳社保等。因此,平台与司机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而是通过向第三方公司购买服务建立起来的关系。

        而某外卖配送平台的用户协议则一开始就说明,平台向配送员提供的培训和管理只是为了完善服务,不能认为是配送员与平台存在劳动关系,配送员的配送行为是个人行为,不是职务行为。

        劳动关系“若即若离”
        多项调查显示,“网约工”通过网络平台接单工作,但是否签订合同、签订的是怎样的合同,平台有没有为“网约工”缴纳保险、养老金等并不明确,而多家网络平台公司都有意回避了这一问题。

        网络平台是信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还是雇主,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有的是“网约工”和第三方服务公司签订合同,有的甚至不签订任何书面文本。

        例如,有网约车平台以共享经济为名,认为网约车司机本来就不是平台的员工。“网约工”与网络平台之间处于“若即若离”状态。

        有些快递公司则认为,网点多是加盟商,总部仅仅对网点进行业务管理,定期进行资金结算,而对员工的劳动保障并没有统一、严格的规范。虽然一些网点开始为部分快递员缴纳保险等,但大多数网点用工仍然不规范,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不被重视。

        尽管网络平台与“网约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区别于传统企业,但“网约工”们仍希望网络平台能够加强对员工的保障。

        一些保洁员反映,尽管和网络平台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平台的抽成还很高,对保洁员的管理十分苛刻。“客户在网上付款40元1小时,我们却只能收到30元1小时的工资。”保洁工老郑说。

        有律师认为,整体而言“网约工”的劳动保障是不明晰、不规范的,一旦出现工伤意外劳动者保障就属于“裸奔”状态。一些大的网络平台专门做了“法律隔离”,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信息服务商的角色,在当地找各种外包商和劳动者签订合同,把雇佣关系的责任“甩锅”给别人。

        劳动权益保障不能模糊
        网约化的服务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服务一上网,保障就模糊。劳动者权益应该如何保障?

        有专家认为,很多平台都是通过第三方公司雇用劳动者,平台不与劳动者签订雇佣合同而与其签商务合同或合作合同的方式来掩盖雇主身份,这给一些企业追求轻资产、不养人、逃避社会责任提供了机会。

        调查中有一些平台企业表示,出了事故公司会做“兜底”处理,但在没有明确规范的保障下,这样的承诺是否能兑现,不得不打一个问号。当前,“网约工”人数已达数千万,而这一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其劳动权益保障已经引起各方重视。

        专家认为,需要制订网络平台的用工规范。“我接受过不少外卖小哥、快递员的咨询,主要问题是和平台没有任何书面的合同文本,证明劳动关系和谁发生都很难。出现意外连立案都不容易,所以也只能当交通事故打官司。”

        此外,专家认为在要求网络平台与“网约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的同时,还可以由网络平台为劳动者购买意外保险等方式保障“网约工”的权益。同时,建议劳动者与派单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劳动者自己也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购买与自己职业相匹配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