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一带一路”对外宣介中的几个关系

    2017-7-21

     

    正确把握“一带一路”对外宣介中的几个关系

    ——学习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演讲的体会

    郑剑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以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为标志,“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伟大事业、宏大工程,宣介“一带一路”是一个重大责任、长期任务,需要我国各级各类媒体共同努力。外宣媒体履行好这一责任、完成好这一任务,需要正确把握几个重要关系。

     一、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秋天首先提出来的,“一带”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很强的伟大倡议,包含着深邃思想和丰富智慧。由于顺时应势,这一倡议很快得到广泛认同和响应,迅速成为行动和实践。4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早期收获超过预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上所说:这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的4年,设施联通不断加强的4年,贸易畅通不断提升的4年,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的4年,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这种进展和收获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观念精神层面的,还有理念理论层面的。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既是一种实践,又是一种理论,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实践上,它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区域和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强大动力,是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有效形式,是推进新型全球化、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探索。在理论上,它贯穿着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贯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贯穿着互联互通、普惠平衡、创新发展、和谐共存等先进理念。可以预见,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深入推进过程中还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形成新的认识,在实践上彰显生机活力,在理论上得到丰富完善。

     因此,我们在宣介“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不仅要聚焦实践的推进,而且要关注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要对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作出理论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实践,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阐释和回答好“一带一路”为何要建、为谁而建、由谁来建、如何来建等重大问题,以及中国党和政府的相关理念、主张、原则、方案等,努力凝聚更多共识、更大力量,使“一带一路”建设这一世纪工程得到更广范围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参与,更好造福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人民。同时,还要进一步阐释和回答“一带一路”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完善创新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均衡发展,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关系,不断赋予“一带一路”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是一篇大文章,其中媒体和智库等可以发挥突出作用。对于媒体来说,切实做好“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介,不仅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工作的质量水平。

     二、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来的伟大倡议,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之所以提出这个倡议,既是基于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着眼各国共同发展的考虑。从国内来看,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升。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坚定走向和融入世界密不可分。未来中国要实现持续发展和更大发展,就必须继续坚持这些重要政策。中国党和政府反复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考虑,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与此相联系,中国从一开始就宣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的“大合唱”。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上进一步指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正是因为如此,“一带一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都可以加入进来、参与进去——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参与或表示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理事会等也把它纳入相关决议中。正是因为如此,“一带一路”完全不同于过去某些国家提出和推进的这个计划、那个协议,仅仅是或者更多是着眼于推动和维护少数国家、集团联盟的发展与利益,而是有利于推动所有国家发展和维护世界人民利益,是共同的事业、普惠的工程。还要看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然要发挥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必然要对内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外与各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从而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介“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必须非常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秉持中国立场、中国视角,又具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不仅顾及沿线国家、而且顾及非沿线国家,不仅关注大国与发达国家、而且关注小国与发展中国家,不仅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而且考虑众多国际组织,不仅只讲“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战略、而且要讲“一带一路”是世界的事业,不仅展示“一带一路”对中国产生的效益、而且反映“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和逐步消除国际社会有的国家、地区、组织、个人的误解曲解、猜忌疑虑,不断扩大“一带一路”的影响,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现实与历史的关系

     “一带一路”作为当今时代具有标志性的伟大倡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与历史基础。它立足现实、借鉴历史、面向未来,内涵十分丰富,底蕴非常深厚,前进无限光明。绵延传承2000多年的古丝绸之路,无疑是提出“一带一路”的灵感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上指出: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古丝绸之路所涉区域不仅包括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而且辐射世界各个大洲的广泛区域,这里曾经上演了许许多多威武壮阔的历史活剧,发生了许许多多生动多彩的人间故事。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书对此作了详细描绘: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这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的另一个视角,重新发现古丝绸之路的巨大价值和深远影响,纠正和改变“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不正确观念。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探寻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文明共同发展、交流互鉴的基因密码。

     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介“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古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还原失落的历史,唤起沉睡的记忆,回望曾经的荣光,加强对相关国家历史演变、文化传统、民族特性、风土人情等的研究,加强对历史上各主要帝国、各主要文明兴衰成败规律的探索,加强对各种不同文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经验的总结,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这有利于增强“一带一路”的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也有利于增强相关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振兴的信心。当然,我们不能把“一带一路”等同或混同于古丝绸之路,而要看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而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使“一带一路”的宣介真正符合现实情况、适应现实需要,同时着眼未来发展。

     四、成效与问题的关系

     “一带一路”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就是爆发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乏力,西方发达国家整体陷入低迷,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遇到困难,世界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开拓发展新空间。同时,经济全球化面临新情况,有的发达经济体出现反经济全球化、逆经济全球化思潮,封闭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地区战乱冲突不断、发展严重受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不仅挥之不去、而且愈演愈烈,世界需要探索合作新模式,推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正是因为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在短短4年时间了取得丰硕成果,以互联互通为主要形式和载体的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势头喜人,一大批建设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相关国家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上指出: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可以相信,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更加有力深入地向前推进,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当然必须看到,由于规模宏大、涵盖广泛、历时长久、情况复杂,“一带一路”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坦途,必然会遇到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甚至干扰阻力和困难挫折。对此,我们既要客观看待、冷静对待,又要做好各种准备特别是心理准备。比如,从宏观上看,当今世界,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愈发浩荡的时代潮流,但天下并不太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从微观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贸易、金融、投资、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国家、地区、地方、企业、组织、个人等,在推进过程中不可能每一种合作、每一个项目、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拍即合、一蹴而就、一举可定,而是很可能存在障碍、出现纠纷、发生摩擦。

     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介“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坚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坚持客观公正、负责求实,坚持正确导向、正确取向,全面系统、积极深入地报道和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注重传播正能量而不是扩散负能量,促进相互理解而不是加深彼此误解,让全国人民看到“一带一路”建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选择,让各国人民看到“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提供给世界的最大公共产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当前,尤其要报道和反映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其对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的作用,对各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的实惠与福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和动力。无论报道反映成效还是问题,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在报道成效时,既要讲到位、讲充分,又要避免刻意拔高、过于夸大,更不能把“一带一路”当成一个筐。在反映问题时,既要不掩盖、不回避,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时机分寸,秉持建设性、负责任态度,避免有意放大、混淆视听,影响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于复杂问题和敏感问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慎重稳妥地加以报道和反映,避免引发新的问题;对于歪曲、污蔑我国正确主张和积极举措的错误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澄清和驳斥,防止各种势力以各种形式诋毁我国良好形象、损害我国正当利益。

     五、官方与民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作为世界性、世纪性宏大工程,其建设不是一个或少数国家能够承担起来的,而是有赖于更多乃至所有国家支持参与。中国始终坚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期待和欢迎世界各个方面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来。目前“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可谓初具规模,但还不够多。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无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可以相信,未来必将会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但是,这个过程不会自动实现,而需要我们多做工作加以推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总的来看可以从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官方非常重要,因为当今世界仍然主要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事项必须通过国家间合作协作来决定;只有大的框架搭好了,规划规则等确立了,实际推进才有方向和保证。另一方面,民间不可忽视,因为“一带一路”的大量事务需要依靠具体组织具体人来实施,互联互通基础在于民心相通,合作共赢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民间基础夯实了,民心民意认可了,就可以带合作、促官方。官方和民间,哪一头冷都不好,两头都热是最好。应当看到,当前“一带一路”还没有完全做到广为人知、天下尽知,有的国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解误解、顾虑疑虑。

     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介“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多管齐下、两头并进,既瞄准官方、又注重民间,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的人深入了解“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对于官方,应继续加强对“一带一路”理念、内涵、合作方式、积极作用等的阐释解释,进一步阐明“一带一路”建设与有关国家发展战略、振兴计划等的共同性、一致性,进一步增强其参与的决心、合作的力度;特别是要针对有关国家的不同态度,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从而减少和打消不解误解、顾虑疑虑,更加积极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民间,应继续介绍展示好“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一个个项目、一件件实事提供的发展机会、带来的实在利益,让相关国家的人们从切实感受中体会到“一带一路”于己有利,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从具体事例中认识到“一带一路”并不遥远。无论对于官方还是民间,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改进文风话风,既要有宏大叙事、更要有生动故事,既要讲天下情怀、更要接当地地气,努力做到让人爱看爱听、理解接受。

     六、“一带”与“一路”的关系

     “一带一路”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不能割裂,它是新时代的概念,有着古丝绸之路不可比拟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研究表明,古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始于我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后来衍生出不同的线路,迄今已经2000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因于古代海航技术的限制出现得可能要晚些,但唐宋元时期已于陆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时达到高峰。对此,我们还需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研究。相比于古丝绸之路,今天的“一带一路”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不可同日而语了。有人这样概括:如果说我们的先辈们开辟出古丝绸之路使用的主要是骆驼、马匹和帆船,那么今天连接架起“一带一路”的则是铁路、公路 、航路、网路等;如果说“大漠苍烟,驼铃阵阵”“使者相望,商旅不绝”“舶交海上,不知其数”勾勒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盛况,那么班列飞驰、车辆穿梭、飞机往来空中、信息奔流网上等构成了今天“一带一路”的时代图景;如果说古丝绸之路还仅仅是陆上、海上,那么今天的“一带一路”已经拓展到网上、天上甚至地下、水下;如果说古丝绸之路主要还是物产的互通有无、人员的来往交流,今天的“一带一路”已经发展到战略规划的相互对接、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如果说古丝绸之路连接的主要是亚欧非、东西方,那么今天的“一带一路”贯通的已经是各大洲、全世界。这是一种何等宏大壮阔、生动多彩的景象!当然,如同古丝绸之路的“陆丝”与“海丝”有着不同的线路和方式一样,今天的“一带一路”的“一带”与“一路”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二者经过的区域、覆盖的范围等有所不同,同时又相互交织、密不可分。“一带”主要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为依托,经由中亚、西亚通向欧洲,进而延伸到非洲、北美;“一路”主要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经由东亚、东南亚通向南亚、非洲,进而辐射到澳洲、南美。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介“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着眼“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构想、美好愿景,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任务、实际进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把握,体现陆海统筹、陆海联动,做到“一带”“一路”并重平衡、有机统一,防止厚此薄彼、畸重畸轻。既要关注陆上班列的开行,又要关注海上巨轮的驶出;既要关注内陆枢纽的发展,又要关注沿海节点的建设;既要关注空中航线的开通,又要关注海底电缆的铺设;既要关注我国推出的举措,又要关注他国采取的行动;既要关注邻近国家的情况,又要关注遥远国度的动向;既要关注形势喜人的亮点,又要关注相对薄弱的环节,从而更好地反映“一带一路”建设的全貌,推动“一带一路”延伸得更远、联通得更好。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