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六代传承谱写“锡雕传奇”

    2019-7-30


    来源:海峡人才报



    杨氏锡雕第五(前左杨峰岩、前右杨峰峪)、六代传人(后左杨婉红、后右杨曙宏)与获奖作品《华夏御品宫灯》合照


        “锡”是排列在铂金、黄金及银之后的第四种稀有金属,质地温润,熔点低,延长性强,且无味无毒,易于加工并反复利用。锡雕在北方以素为雅,称为素雕;在南方以精雕细琢为美,称为花雕。位于泉州市工人文化宫百源清池畔的“连发锡铺”为杨氏家族创设,而杨氏锡雕技艺正是南派花雕的代表。


        清朝咸丰年间(1853年),在祖辈杨秀球的张罗下,乘着民间的打锡产业热潮,杨氏锡铺落址打锡巷(如今的打锡街),并于1895年由其子杨连发继承,定名为“连发锡铺”。历经第三代传人杨条固、第四代传人杨炳坤之手,“连发锡铺”稳步发展,成就锡雕经典。第五代继承人杨峰岩、杨峰峪兄弟推陈出新,设计出大量创新的锡雕工艺品,备受海内外赞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海丝文化”的兴起,杨氏锡雕传承到杨曙宏、杨婉红手上,杨家匠人在锡雕的路上一路“吃苦”走来,到如今已有六代。


        千锤百炼,严父教子磨技艺


        “杨氏锡雕是泉州特有的手工艺名片!”谈起锡雕艺术,杨峰岩老先生满脸自豪。南派花雕相比北派,有着更加精美的构造、雕工,因而对于匠人的技艺要求更高。锡雕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千锤百炼方可熟练掌握。


        在杨峰岩的回忆里,父亲杨炳坤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一直很严格。“刚从事锡雕这门手艺时,我自己做了个东西塔,父亲看到后觉得我做得不好,还开‘小差’,便用脚踩我的脚背,教训我说:‘玉不琢不成器,你不踩不精神’。”匠人手艺不精是难以生存下去的,杨炳坤用严厉的方式监督孩子磨练技艺,也教会孩子们生存之道——匠人就是要靠技艺吃饭。


        “以前老一代教孩子都很简单粗暴,做工那会儿,父亲就拿着小竹子在后面盯着,一偷懒或者做得让他不满意,一下子就敲打下来了。”今年62岁的杨峰峪对于父亲的严厉记忆犹新,“都说棍棒出孝子,我们杨家则是棍棒出匠人啊!”得益于父亲的严厉,杨峰岩兄弟的心性被磨得极好,即使面对繁琐的锡艺创作仍然能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着他们的作品。如今,杨峰岩和杨峰峪兄弟二人都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源于热爱,传承守护“老手艺”


        做锡雕,既枯燥又艰苦,没有爱上这门手艺,想坚持下来是很难的。在闽南有这样一句谚语:“父母真失德,送子去打锡;寒天水中浸,夏天火中迫。”打锡行当的艰苦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当儿子杨曙宏选择继承家族手艺时,杨峰岩毅然选择支持。杨曙宏回忆:“刚学锡雕那会,父亲在做工时,我就在一旁看,不懂的就请教父亲,铸造、修整、焊接这样重要的环节他就在一旁盯着,一点一点地教我。”正是父亲的手把手教学,扶持着杨曙宏走上锡雕之路。


        前辈们对锡雕的那份坚守与热爱,同样在杨婉红的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这也为她日后走上锡艺之路奠定了基础。199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杨婉红考入国企,工作之余,她不忘钻研杨氏家族传统的锡雕技艺。随着哥哥杨曙宏年纪渐长,加之打锡业市场的凋敝,为了让锡雕在新时代能保有一席之地,也为了更好地延续前辈们的手艺,2007年,杨婉红毅然辞去工作,师从六叔杨峰峪专职学习锡雕技艺。如今,杨峰峪仍坚守在锡雕制作的第一线,默默支持着杨婉红的艺术创作。


        仅凭热爱不足以谈传承,在锡艺创作中,每一道工序不仅有严格的操作规范,而且每道工序都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其中最难的一道工序就是焊接,一旦温度控制失准,容易造成工件塌焊。要想把温度掌控得恰如其分,创造者需要反反复复地锤炼,“我们都是反复地练习,只有这样,祖传的手艺到我这里才不会发生扭曲”。接过前辈们“衣钵”的杨婉红和杨曙宏,在传承的路上不断给自己加压,生怕丢掉了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贴近生活,坚守初心不忘创新


        在杨峰岩老先生家里,杨曙宏用自制的锡制茶具沏上茶水招待客人,简约的竹子外形设计,使得茶壶兼顾了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今,传统手工业受大环境的影响,整体发展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婉红和家族成员积极转换思维,大胆结合闽南本土材料,寻求锡雕产品与茶叶、香道的结合,引领了锡雕工艺的新方向,开拓了市场发展空间,成功开发了“海棠献寿茶锡罐礼盒”“老君岩屏风摆件”“麒麟献瑞香囊挂坠”等个性化、生活化的收藏品,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每一件成品都是纯手工打造,在机械化生产和效率相等同的年代,杨婉红和杨曙宏坚持手工创作,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担忧这门手艺会失传,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用机器制作的产品过于冰冷,缺乏“人情味”,而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产品,注入的汗水和情感更能赋予艺术品温度和灵魂。


        历经百年,六代传承,杨家匠人用心谱写了一段“锡雕传奇”,时代在变,他们的初心却始终如一。俚语里所说的锡匠之苦,在这个家族的荣耀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祖辈赋予他们吃苦的品质,更培育了他们敢于创新的执着追求。在漫长的寂寞坚守和一次次自我加压中,他们锻造出一批批精品。当他们用自制的锡茶具品味铁观音的芳香时,品味到的一定是家的味道。(通讯员 庄玮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