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梨园天后”曾静萍

    2019-7-23


    来源:海峡人才报




        曾静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梨园戏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被东南亚、台湾戏迷奉为“梨园天后”。


        偶入梨园,两度摘“梅”


        1977年,14岁的曾静萍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梨园班。那时候她还不知道何为梨园戏,梨园戏又有怎样的历史,她只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姑娘,当咿咿呀呀的练声和枯燥的基本功课程开始时,她困惑:“这就是我要的唱歌跳舞吗?”


        在学戏的前几年,曾静萍只能在替补和配角中“游荡”,但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曾静萍在福建省首届水仙花青年演员比赛中,凭借在梨园戏传统剧目《朱文》中饰演“一粒金”,以评委会全票通过的骄人成绩勇夺“最佳女演员奖”。同年,在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的舞台上,又成功塑造了新编梨园戏《节妇吟》中的主角——寡妇颜氏。从此曾静萍在福建剧坛上脱颖而出,闪现出独特的艺术光彩。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戏剧节上,《节妇吟》一炮打响,曾静萍拿到“梅花奖”,这是“梅花奖”开评6年来福建演员第一次摘梅。随后的上海艺术节上,曾静萍获得“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这也是福建戏剧演员首次摘得此奖项。之后,她又连续四届荣获福建省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优秀演员奖。


        2000年,在跟随蔡秀英老师学戏时,她对梨园戏有了新的理解。“蔡老师所体现的身段,处理的节奏,强调的细节和执着的精神触动了我,尽管有些科步过于强调规范而呈原生态,但当你细心地去琢磨、去领略,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原始’和‘土气’,恰恰是提炼于生活,是地道而纯粹的剧种程式元素。把她们那个年代对戏的理解、演员对角色负责任、对程式的观念都传递给我。”这使她对梨园戏的表演和理解有了新的提升,凭借重新理解之后的《董生与李氏》,曾静萍再次荣获“梅花奖”。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999年,曾静萍被任命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挑起了领导剧团的重担。在戏曲日渐式微的年代,在剧团生存极为艰难的时候,她经受住种种挑战和诱惑,坚守梨园戏阵地,以抢救、薪传、发展、传播梨园戏艺术为己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她组织剧团演职员抢救、整理、上演梨园戏《陈三刀》《刘智远》等优秀传统剧目十余台,对戏曲史、泉州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贡献。


        对于新创剧目,她勇于探索实践,并取得可喜成绩。新编梨园戏《皂隶与女贼》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新编梨园戏《蔡文姬》囊括福建省第22届戏剧会演所有奖项。


        曾静萍还十分重视新一代演职员的培养工作。剧团委托省艺术学校招收梨园戏表演、器乐演奏专业学生,考虑到学校师资缺乏的情况,曾静萍积极配合艺校教学工作,在安排剧团艺术人员进行传帮带的同时,聘请退休的名老艺人辅导业务教学。她还积极选送艺术人员到全国知名重点高等艺术院校深造,使剧团形成较全面的艺术人才梯队。同时,曾静萍尽可能提供实践机会,选送剧团演职员参与各类比赛。她担任团长期间,在各类比赛中,剧团共有40多人次获得较高奖项,如“白玉兰主角奖”,首届“红梅奖”中国戏曲演员大赛金奖,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导演奖、编剧奖、演员奖。


        在曾静萍的领导下,梨园戏近几年来涌现出一台又一台艺术精品,在奠定剧团一线位置的同时,梨园戏的知名度也大为提升。


        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剧团多次受邀到日本、印尼、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2003年,梨园戏作为“中法文化年”的首脑项目,前往巴黎演出,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样式,全面展示了梨园戏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得到“中法文化年”中法双方组委主席与法国前总理特使弗里德曼夫妇,以及法国政界、文化届名流的高度评价。


        曾静萍多次作为戏曲界的唯一代表,参加德国、瑞士、荷兰、新加坡等国际艺术节演出,不仅为梨园戏赢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使梨园戏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承认。


        责任叠加,守护传承


        曾静萍连续四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7年前,曾静萍的第一份议案《救救戏剧国宝》刊发于《光明日报》,引发各界对戏曲传承的广泛关注,非遗传承人制度此后逐渐推行。今年,她提交了《关于提高戏曲从业者工资标准和加强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曾静萍每年关注的话题。


        “这几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我们从老剧团变成了新剧团,从小巷深处走到了繁华大街,这可以看到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曾静萍说,比如这座2008年建成的梨园古典剧院,实质性改变了梨园戏实验剧团1953年成立以来的硬件缺失境况。“我们始终没有懈怠。从2008年第一场商业演出只有19个买票观众,到现在我们的‘梨园雅韵’票友会有近1000名会员,甚至在东南亚乃至欧洲都有了影响,梨园戏这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焕发了精神,弘扬着泉州文化和闽南精神。”


        曾静萍建议提高戏曲从业者的工资待遇,“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抢救,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支持”。“这些年,我通过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不断呼吁,让相关部门更关注梨园戏。我们在传承方面有成效了,但收入基本没有提高。我们尚且这么艰难,其他没有人大代表的剧种呢?”


        非遗传承人也是曾静萍关注的重点。曾静萍建议,国家应该及时制定对传承人相关职责的明确规定,设立监督传承机制、机构,对之进行引导,让传承人有据可依实现全面的传承。出生于1963年的曾静萍原计划去年退休,她盘点了一下自己的传承情况。“我所有会的戏都传下去了,并确定有人会了。”曾静萍说,那时候松了一口气。后来,组织决定让她留任,她就有了更多的思考。


        今年“五一”,曾静萍工作室挂牌成立,这是她的一次新尝试,希望通过汇聚资源,吸引新生力量加入,采用更多样化和开放的方式为戏剧的发展开创更广阔的空间。(通讯员 吴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