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优势

    2018-6-19

     

    来源:学习时报

    周跃辉

    原标题:打造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优势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经济角度看,其最终指向就是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的伟大目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80万亿元,达到82.7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到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15%左右。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继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我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从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角度看,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

     纵观世界经济强国发展史,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当时的世界科技强国。葡萄牙航海科技的崛起,使得它最终实现了欧洲人梦寐以求直接到达印度的愿望,由此拉开了其经济强国的征程。荷兰紧随其后,而英国则凭借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由此国力大增,开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再看今天的美国,之所以是世界经济强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科技实力。

     规划世界科技强国的路线图,依据经济理论,目前大体上有三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根据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一国可以选择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科技领域,去交换那些本国处于绝对劣势的科学技术,由此带动科学技术的跃迁。第二种思路,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在生产商品的技术层面处于劣势地位时,选择相比之下技术劣势较小的产品进行生产,由此在国际贸易中满足商品需求和技术要求。还有第三种思路,即依据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惜经济成本和短期经济效益,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技术,打造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这种思路的理论依据是,一个国家的贸易和经济优势并不像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取决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等,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必须进行前瞻性的谋划和规划,并由国家持续投入,由此形成突破性的发展优势。

     实际上,我们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把握好第一种思路,又要把握好第二种思路,更要遵循好第三种思路,发挥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优势。发挥国家的竞争优势,需用非常规的政策和途径,尽快打造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强调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快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必须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必须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由此形成全面领先的科技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