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春节不回家,70后80后90后各有烦恼

    2018-2-28

    来源:海峡人才报

      
        近日,中国侨网报道了一则因为过年开销大,一位华人四年不敢再回国的消息。

        报道中,这位华人过年半月花光2万美元,这事儿夸张吗?在北京工作的90后网友小李表示不夸张,他每逢春节也是一样,觉得过年“过不起”。

        90后:人情往来和压岁钱
        小李大学毕业后顺利应聘进入北京一家上市公司,工作4年后,27岁时升职为公司部门主管,月薪2万元,这让他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已经步入高收入精英行列,除了过年回老家的时候。

        在小李的家乡,春节串门送礼是一项不成文的民俗,近到亲姑姑、亲舅舅,远到叫不上名的二大爷、三大娘。“因为每家每户都要去,每年就去这一次,所以伴手礼肯定不能太轻。”小李粗略计算了一下,如果按照每家500元礼品的标准算,那么多亲戚至少得花掉大半个月工资。

        不仅如此,礼尚往来,也会有亲朋好友来小李家串门,聚餐吃饭必不可免。“基本一个年过完,怎么也得请个十几桌,不算烟酒,花个万把块很正常。”小李很是苦恼,但是又摆脱不了。

        除了伴手礼和请客吃饭,压岁钱的开支也让不少职场人苦不堪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这还不包括来串门连名字都叫不上的亲戚家孩子。

        还有家里的老人,“因为平时都不在家,一年到头肯定还是要给点钱,表示孝心的。粗略计算,又一个月工资没了。”

        这并不是小李一个人的烦恼。在中国侨网的报道中,这位华人的境遇也差不多。

        据报道,因为在长期在国外,这位华人好不容易回趟国,礼数一定要周到。两个叔叔、三个姑姑、三个舅舅、一个姨妈,只要春节回家,这几位长辈一人2000元,还不包括礼品;他们的孙子、孙女一句“过年好”就是500元;爷爷、姥爷、姥姥,每人5000元。

        而年后的一项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20万人中,有59%的人表示,人情往来支出是春节期间最大的开销。其中,60后70后80后三大人群的春节最大开销均为“给孩子压岁钱”。

        这也难怪,即使月薪2万元,小李说起回家过年,依然脊背发凉。这样的感觉不是没有理由,像小李这样的90后年轻人,大多都是刚结婚,或还没结婚,压岁钱的支出基本是有去无回的纯花销。而他们参加工作时间不久,没有太多积蓄,一来二去,“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成了职场年轻人过年的最真实写照。

        80后:生活方式不被父母理解
        33岁的小梁老家在河北,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至今单身。今年过年他没有回家,在公司宿舍里,喝一杯咖啡,看一部电影,他度过了一个人的除夕夜。

        “在家里和父母聊不到一起。”首次独自过年的小梁觉得轻松愉快,因为有网络游戏和电影陪伴,而网友们也像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谈天说地。

        小梁认为,父母与他在人生规划、价值观念与处事方式上均有较大分歧。“他们只关心你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工作上的疑难问题没法说,生活上的压力也不好倾诉,省得他们担心。”

        “尤其在春节假期,会见到很多并不熟悉的‘熟人’,感觉就更加不自在。”小梁表示,“家中的阿姨,超级热心爱做媒,但是我感觉跟我不在一个频道上。”

        为了避免社交带来的尴尬,前几年小梁回家过春节的做法是“无事不出门”。

        80后小杜今年和妻子也在工作地过年,没有回家。

        “过年一周,就要花去至少一个月的工资,得1万多元,开销太大。来回路上又赶,回去像打仗。加上我和太太年纪不小了,家里人催生孩子,不好拒绝,不好反驳,只能闷声不吭。”小杜妻子同样不想回家过年,于是他们决定就在当地过节,并趁着假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只是睡觉。“享受孤独不一定是坏事,平时上班太拘束,难得自由自在”。

        70后:旅游过春节
        “小时候特别馋,就巴望着过年吃点儿好的,特别期待过年。”70后朱先生说,年夜饭在他小时候,大约是20年前,是很多家庭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大餐。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一顿美味就足以让每个人都盼着过年,做一桌平时没得吃的饭菜,就能让过年年味十足,而且特别有仪式感。

        但现在平时吃饭的标准,就和年夜饭差不多。就算是去饭店吃年夜饭,也没有过去杀鸡宰羊的稀罕感,很多人还想吃得清淡一些,健康一些,年夜饭就变得“油腻腻”不讨喜。

        既然不想吃,聚会喝酒又怕“三高”,能出去玩玩也显得有仪式感。至少朱先生是这么感觉,一年难得全家有空,不出去玩玩都对不起这个假期,所以,春节旅游,成为朱先生一家的新选择。

        春节,物质丰富了精神需求也要满足
        像朱先生一家这样选择春节去旅游的家庭并不少。在成都工作的小赵去年过年就选择了带父母出国旅游,而今年则去了三亚,“既能陪伴父母,还能节约不少开销,何乐而不为?”

        据《2018年春节黄金周旅游趋势报告》显示,春节举家出游占主流,春节黄金周期间出境旅游的需求同比更加旺盛。 

        也有很多年轻人选择春节旅游的方式,逃避亲戚们的各种“问候”。

        对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小范来说,过年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是亲情的集中体现,这是过年的精神价值。于是人们不远千里不管怎么折腾也要回家。

        但现在这种团圆已经不像过去那么艰难,小范回忆,父亲以前出差做项目的时候,一周才能给家里打一个电话;但如今在武汉工作的她,可以借助微信时时刻刻和亲人视频;现在高铁飞机那么发达,武汉到老家就是两个多小时的事情,也没了过去出远门的感觉。这些,都或多或少减弱了大家对过年回家团圆的期望。

        其实不管什么原因,能想到春节不回老家而是去旅游,还是因为人们的需求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以前,人们钱袋子富足,不愁吃喝了了才能出行。而如今,物质的丰富程度,早已超出朱先生这样的70后和他父母的想象。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当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后,必然会过渡到追求精神消费,而旅游就是精神消费的一种。

        无论是在省内近郊看看风景、采摘草莓,还是去三亚海滩过一次夏天,抑或是去东南亚感受异国风情,甚至“土豪”花费数十万元去南极北极看极光,都需要先满足吃喝需求,才可以去尝试。

        当然,精神需求不只是旅游,还有看电影等文化消费,今年贺岁档的电影票房也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据了解,春节档首日(2月16日大年初一),国内电影票房就创下纪录。据猫眼专业版票房统计,当天单日票房高达13.19亿,远超2017年1月28日大年初一8.06亿元的中国电影单日票房纪录,更打破了由北美市场在2015年12月18日创造的1.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8.71亿元)的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纪录。

        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晒,过年看电影很紧俏,排队时间都可以逛两圈商场。

        有理由相信,旅游、看电影等精神消费在过年将变得越来越流行。开拓眼界,增长见闻,增进亲人间的关系,相较于职场人忙碌了一年,呆在家里吃喝打牌的传统过年方式,显然更加有吸引力。